(三)合作平台支撑 校企一体化办学必须建立一定的合作办学平台,通过一定的合作项目驱动双方关系的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包括:校中厂、厂中校、职教集团、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产学研结合基地等。校中厂,通常按照两种方式组建,一是学校投资兴办的具有教学功能的校办产业;二是引企入校模式建立的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厂中校,是指在合作企业挂牌的校外培训基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主要指企业培训中心(基地),一般具有见习和顶岗实训功能。职教集团,是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组织等所共同组建,以推动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为目标,可实现教学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教育集团。校企合办的二级学院,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典型形式。以江浙两省为例,大多由一所高职院校联合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或数家大中型企业,以单一专业群或多个专业群为依托,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共建二级学院。产学研结合基地,主要有校企共建的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高职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等,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创业、产业孵化等功能为一体,涉及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建设主体。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功能相对单一,以实训功能的发挥为主。目前多数职教集团呈“集而不团”现象[8],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运行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因而推进实质性的集团化办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校企合办的二级学院由于对办学者利益界定清晰,企业介入程度深,合作成本优势突出,在现阶段是校企一体化办学最佳的选择。产学研结合基地,生产、科研、创业功能突出,教学功能相对弱化,而且很多处于初创阶段,但是由于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紧密,所在地政府扶持力度大,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作用明显,强化了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校企合作关系长期而稳定 校企一体化办学代表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是校企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由单领域、浅层次向多领域、深层次推进的必然结果。通常,在合作的起始阶段,学校单主体办学,以订单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横向课题等单一合作项目为主,企业很少介入办学。在合作的中间阶段,校企合作项目由单一项目、单一领域,向订单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拓展,此时学校单一主体的力量明显薄弱,很难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要,企业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参与办学。在合作的高级阶段,由于校企利益的契合点不断增加,企业需要拥有更多的办学话语权,以切实有效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这时就需要通过创新合作体制,建立新的办学载体,构建基本利益分配框架,进一步筑牢校企双方的利益基础,让办学者愿意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办学。 此外,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形成也离不开政府、行业、社会组织的支持。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一冷一热”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尤其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法规、财政、税收等手段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发挥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建立常态化的产教对话机制,以及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协调作用,形成推动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发展合力。 三、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运行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组织形式,高职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在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实现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独特的方式。以校企合办的二级学院为例,传统的学校和企业组织边界在办学共同体中已经消失,人员身份出现了重叠交叉,各种资源、信息的流动速度加快,外在环境亦校亦企。 (一)管理一体化 管理一体化是指校企派人员联合组建决策、执行、监督团队,共同管理办学共同体的过程。校企通过制定联合办学章程,明确办学共同体的性质、定位、办学功能以及相关利益群体的责权利关系。校企联合成立董事会、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办学共同体发展规划制定、组织构架、基本管理制度制定、办学经费筹措、重要人事任命、重大事项决策等工作。领导机构下设校企联合执行机构(如院务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执行领导机构的决策和办学共同体的日常运行。为提高决策和执行水平,根据合作项目运行的实际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门委员会,负责具体合作项目的研究、设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培养、技术研发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并为领导机构提供咨询意见。除借助校企双方的质量监督部门之外,校企还应联合成立质量评价、教学督导等质量监督机构,加强目标监控、过程监控和结果监控,以确保办学质量。 (二)资源一体化 校企之间存在的优质办学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实验实训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需要通过一定的平台和机制加以整合,才能实现校企资源的开发、融合与共享。就人力资源而言,校企可根据办学需要,联合成立专业教学团队和科技研发团队。其中,专业教学团队可实行校企双负责人制,按校企1∶1的比例配置团队成员,通过“一对一”帮扶,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等方式,促进团队成员有效融合。对于实训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校企已有的实验实训资源向彼此免费或有偿开放,以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与科研实际的需要,合理分担建设成本,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在信息资源方面,校企通过定期交流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方式,来促进校企信息资源的及时传递与共享。文化资源共享的着力点应放在企业文化资源开发和企业优秀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融入方面。 (三)功能实现一体化 管理一体化和资源一体化的目的在于达成校企共同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功能,以实现校企育人一体化、员工培训一体化、技术开发一体化、文化建设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是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核心功能,也是校企的核心利益之所在。在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校企联合成立的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员工培训方案,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课程教学采用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负责人”制的方式,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师特长,确定1名教师为主讲教师,另1名为辅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培训任务;成立以企业为主的教学督导组,定期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并将督导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成立企业人员为主导的专业评价小组,校企共同评价人才培养培训质量。在技术开发方面,依靠校企联合成立的科技创新团队,针对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建立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直接通道。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通过开发企业文化教材、开展企业文化讲座、共同设计校企文化景观、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推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联合开展行业文化、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研究,积极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1. [2]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3/4):61-63. [3][5]周世青,何万一.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发展动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51-54. [4]孙红艳.建立高职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机制[J].机械职业教育,2009(6):13-15. [6]李丹.校企深度合作从何处“破题”[N].中国教育报,2012-03-11(3). [7]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3):1-5. [8]白汉刚,刘宏杰.从“集而不团”走向“三链”深度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3-01-16(5).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