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对业绩的自利性归因已成为上市公司操纵语言信息的常见手段。文章以莲花味精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上市公司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的识别方法以及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与公司财务数据可靠性的关系,帮助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质量。 【关键词】上市公司;自利性业绩归因;财务信息;投资风险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发生了显著变化,语言信息的内容逐渐超过了财务报表,成为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主体部分。由于语言信息的灵活性、非规范性等特点,往往处于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之外,致使管理层对语言信息的操纵更为隐蔽和不易察觉,为管理层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国内外的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在年报的语言信息披露中,确实存在公司管理层通过操纵语言信息的内容误导信息需求者决策的行为,即将好业绩归于自身,将不好的业绩归于环境,这种行为被称为“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自利性业绩归因已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操纵年报语言信息的常见手段,其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公司形象,诱导投资者作出对公司有利的决策。因此识别上市公司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对投资者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的特征 (一)普遍性 所谓普遍性是指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广泛存在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 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孙蔓莉等(2004、2005、2007、2008、2012),蒋亚朋(2007、2008、2012),邹婷(2007),胡潇潇(2008),王德发、张佳(2010)等研究者主要以年报中的董事长致辞、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盈余预测等为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根据文字内容逐句进行分析,判断每一句话的归因类别,再将归因情况与业绩状况联系起来,通过统计方法作出判断。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绩优时,管理层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公司战略、技术创新、成本费用的控制等内部因素;公司绩差时,管理层倾向于将其归因于经济增速放缓、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外部因素,而很少进行自我反思。 本文在深市2011—2012年业绩上涨幅度较大和下降幅度较大的前30家上市公司中各随机选取了10家上市公司,作为调查样本公司,业绩上涨幅度较大的为绩优公司,业绩下降幅度较大的为绩差公司,对这20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年报进行分析,调查“董事会报告”中的业绩归因情况,调查结果(表1)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具有普遍性。 (二)风险性 所谓风险性是指上市公司自利性业绩归因行为以及与这种行为同时存在的财务造假使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其理想的经济目标发生偏离、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外部投资者很难详细了解公司的实际运作状况,只能根据公司的经营成果以及对经营成果的原因解释来评价公司管理层能力和公司发展前景,从而作出投资决策。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蒋亚朋、张天西,2009;孙蔓莉等,2012;蒋亚朋、赵娇等,2012等):如果公司将业绩的大幅上升归因于企业内在的、稳定的因素,投资者倾向于认为公司未来业绩会持续以前发展势头,作出积极的投资行为;反之,如果公司将业绩的大幅下跌归因于外在的、偶然的、非持续性的因素,投资者倾向于认为公司未来业绩将逐步摆脱外部突发事件的影响并恢复正常,也会作出积极的投资行为。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