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题材影片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接续她们先辈"五四"时期就已经开始做的工作,用启蒙主义精神反抗现有的"封建"秩序,因此80年代也被有的学者概括为"文明与愚昧的冲突"④。不过,在80年代的家庭伦理变迁中,还掺杂了社会转型期的特有因素,即经济意识已经开始深入到农村的普通家庭,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动摇和转换,而此时的家庭伦理冲突中女性不仅需要自己的爱情,还需要现代文明带来的新生活。《野山》中的灰灰和桂兰、禾禾和秋绒是两对夫妻,在经济潮流的涌动中,退伍军人禾禾不断折腾闯荡,吸引了对城市现代生活向往的桂兰,而保守的灰灰则与秋绒产生了好感,最终两个家庭"重组"。影片中两对夫妻间的伦理冲突既是个性和经济上的,更是现代社会带来的对未来的憧憬,而其中的桂兰,不满足于现状,追求的是更为现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她的精神气质中已经带有不少现代主义的气息。 三、农村、城市与现代化 乡土社会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文化之间产生了矛盾,既是社会进程中的普遍问题,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特殊问题,这个转型时期对旧有秩序的破坏力度强度很大,也反映在家庭伦理的冲突中。由于缺乏启蒙视野,当时的影片难以形成鲜明的价值观,在道德和现代追求之间很难选择所谓正确的道路,这正是转型期文化的混乱与杂糅特点的内在理路。启蒙意识成为80年代躁动的文化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但是由于微弱乏力,经常遭到误解和反对。 影片《人生》中的高加林出生于农村,却不愿留在黄土地,一心想在城市中扎根,过上现代的生活,这是城乡对立时期农村人的合理愿望。高加林与城市姑娘黄亚萍生活方式相同,情投意合,但是却面临如何对待他乡村的恋人巧珍的问题。影片《人生》中的伦理冲突在当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观点强烈地批评高加林,认为他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应该放弃善良的巧珍,这其实是在简单的感情层面对一个"负心人"的批评,而没有在启蒙背景下考察高加林的心理。如果说到问题的根源,高加林与巧珍的冲突应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间的不平等和差异,并非个人情感方面的好恶。由于影片的时代局限,无法将高加林对现代文化的追求作为启蒙意识的表现,因此遗憾地采取了批判态度,但是从高加林刷牙、用漂白粉等细节,还是能够看出启蒙意识正在逐步深入农村的日常生活。从未上过学的刘巧珍喜欢高加林,也正是因为他是个"文化人",身上有现代气息。面临高加林同样困境还有《乡思》中的李鸣,已经厌倦农村生活的他能够进城顶职后,就要求同贤惠的农村妻子周凉姑分手,凉姑为了李鸣能够有一个好的前途和生活,同意了李鸣看似不合伦理的要求。 城市文化固然意味着现代启蒙精神,但是其中也有注重实利和人情冷漠的一面,因此,在城乡间发生伦理冲突时,80年代的农村影片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批判城市。《乡情》中善良的农村妇女田秋月养大了抱养来的儿子田桂后,找到了城里的他的亲生父母,她和儿子却遭到了田桂生母廖一萍不公正的对待,而田秋月又发现廖一萍竟然是自己当年曾经救过的革命者。城乡间的对立被装置在伦理冲突之中,对农村的善良想象也压倒了对城市文明的张扬的一面。《村路带我回家》中的伦理冲突就是城乡人格冲突,影片中叶叶是嫁给了农村青年的知青,在丈夫不幸去世后,她面临农村复员兵金召和回城知青宋侃的追求,最终拒绝了已经变心的宋侃。"回归农村"成为农村题材影片中城乡冲突的基本解决方式,反映了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而期间的伦理冲突,也处于左摇右摆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农村题材影片中的伦理冲突颇具象征性,实质是政治冲突、人性冲突和城乡冲突的外化,而解决方式中启蒙意识的逐渐渗透,其中既有受阻和矛盾,也有突破和挣扎,显示出80年代独特的时代特点,而进入到90年代后,随着"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兴起和展开,农村题材影片和启蒙意识又呈现出不同的状貌。0 注释: ①本文所谓的启蒙,是20世纪80年代推崇的,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建立在"自由、法制和理性"意义上的价值观。参见丁帆:《八十年代:文学思潮中启蒙与反启蒙的再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1期。 ②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 ③康尔:《电影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④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