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稳性检验 若要了解LGDPSA、LRISA、LNRISA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需要知道各变量是否是平稳序列,否则会出现“伪回归”问题。我们首先对三个时间序列作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三个序列都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时间序列不平稳。对三个序列作一阶差分,再作单位根检验。三个一阶差分序列可以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单位根假设,所以,可以说这三个序列都是“一阶单整I(1)”时间序列。 (二)协整检验 为了确定住房投资、非住房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我们分别对三个变量两两进行“JJ协整检验”。在不存在“协整关系”(rank=0)的假设下,LGDPSA与LNRISA,LRISA与LNRISA,LGDPSA与LRISA的似然比统计量均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即认为不存在“协整关系”,应至少有一个“协整关系”。对以上变量组进行至多有一个“协整关系”(rank≤1)的假设检验,三组变量的似然比统计量均小于5%水平的临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设。与以上方法类似,我们对LGDPSA、LNRISA、LRISA进行“JJ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三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三)变量间GrangerCause检验与分析 “协整关系”仅表明变量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函数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住房投资和非住房投资均是GDP的“GrangerCause”。这与Green(1997)运用美国1959—199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不同,Green(1997)发现住房投资可以作为GDP的领先指标,而非住房投资并不具备领先指标的作用。我国住房投资和非住房投资对GDP均具有预测作用,可作为GDP的领先指标。 (四)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与分析 根据“Granger定理”,LGDPSA、LNRISA、LRISA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一定存在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表达式。我们对LGDPSA、LNRISA、LRISA进行VECM估计,其结果见表1。AIC和SC统计量都很小,符合估计要求。在表1中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住房投资方程中,随着非住房投资的增加,对住房投资有反向影响(一阶滞后系数为-0.37,二阶滞后为-0.03),显示住房投资与非住房投资的确存在“挤出效应”。这个结果与CoulsonandKim(2000)运用美国1959年第2季度—1997年第二季度数据估计VAR模型的结论一致,其系数分别为-0.26和-0.06。可见,我国的住房投资和非住房投资之间的“挤出效应”更加明显。在非住房投资方程中,住房投资的增加却对非住房投资是正向影响(系数为0.25,0.45),显示住房投资对非住房投资的拉动作用而不是挤出作用。这个结论与VECM中住房投资(LRISA)、非住房投资(LNRISA)和总产出(LGDPSA)的长期关系:LGDPSA=5.75+0.59LRISA+0.03LNRISA相一致。在协整方程中,住房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59,非住房投资的弹性系数仅为0.03。可见,住房投资对GDP的影响远大于非住房投资。 (五)脉冲响应分析 总产出受住房投资与非住房投资的冲击显示在图1,冲击的顺序是LRISA→LGDPSA→LNRISA,图2显示的冲击顺序是LNRISA→LGDPSA→LRISA。这两种冲击的结果都指向住房投资对总产出的影响直接且巨大,即使冲击顺序为LNRISA→LGDPSA→LRISA,但两个季度以后,住房投资的累积影响就超过了非住房投资(见图2)。在LRISA→LGDPSA→LNRISA的冲击顺序下,非住房投资对总产出的影响为负,这与前面的“挤出效应”相一致。 四、结论 从以上对住房投资、非住房投资和总产出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知道: (一)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住房投资更具指示作用; (二)住房投资和非住房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根据以上结论可以推知以下循环的存在:房地产价格上升→住房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通货膨胀上升→非住房投资成本上升。住房投资存在过度投资导致投资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调整就不可能实现。我国使用目前的宏观调控手段,并未能改变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仍然存在推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基本因素,如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不断宽松的财政政策。2007年,我国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当时通货膨胀率已超过8%,2008年初大有加速之势,央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2008年下半年因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国外需求骤减。国内价格在两面夹击下,从通胀迅速面临通缩。从这个过程看,我国宏观经济躲过了一场痛苦的反通胀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通胀问题。2008年底采取的扩张政策是顺应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应予以支持。但可以说扩张失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达到极致。2007年之前存在的推动通货膨胀机制仍然存在,甚至被强化。 在2010年,我国再次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这次治理通货膨胀会不会像上一次幸运?或许因“欧债危机”再次掩盖国内过度住房投资的结构问题。不过,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量化宽松的手段,其央行不断通过量化宽松的手段,使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面对高通胀的危险。我国自从2011年年中以来,不得不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期间幸有欧债危机,使得反通胀的难度降低。随着西方国家纷纷采用量化宽松手段,彰显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工业经济有下行趋势,我国工业增加值从2010年2月的20.7%振荡下跌至今年3月份的8.9%,连续超过36个月下降。但是,因担心通胀,货币扩张政策受限,使宏观调控左右为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上通胀机制的存在,我国过分依赖住房投资推动产出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必须转换增长方式,那就是真正的增长来自于技术创新。我国是典型的资本推动式的增长,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主要方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资本集中于房地产,那么国内的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制约,结构不调整,更大的衰退将不期而至。只有通过改革以前的通货膨胀机制并使之被打破或削弱,才能使宏观经济运行更为健康。 所以,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依赖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同时考虑对房地产业征收财产税,提高保有成本,降低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限制购买或限制价格来短期压抑需求,对于房地产长期投资者来说,当前的调控政策也起不到改变长期需求的作用。只有提高当前保有房地产的成本,才能改变投资需求。 参考文献: [1]Green.R.FollowtheLeader:HowChangesinResidentialandNon-residentialInvestmentPredictChangesinGDP[J].RealEstateEconomics,1997,4(25):53-70. [2]贺文华.房地产、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J].西部论坛,2012,22(5):24-33. [3]Gauger.J.andT.C.Snyder.ResidentialFixedInvestmentandtheMacroeconomy:HasDeregulationAlteredKeyRelationships[J].JournalofRealEstateFinanceandEconomics,2003,2(27):35-54. [4]Learner.E.HousingIstheBusinessCycle[J/OL].NBERWorkingPaper13428,2007.http://www.nber.org/papers/w13428. [5]沈悦,刘洪玉.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与GDP的互动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09):1205-1208. [6]余川江,邓玲.中国四大经济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类别特征研究[J].江淮论坛,2012,(04):37-44. [7]苟兴朝.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对策探析——基于房价租金比视角[J].长白学刊,2013,(03):95-100. [8]Swanson.N.R.andC.W.JGranger.ImpulseResponseFunctionsBasedonaCausalApproachtoResidualOrthogonalizationinVectorAutoregressions[J].JournaloftheAmericanStatisticAssociation,1997,4(92):357-367.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