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张謇与杨令茀交往考述

时间:2014-01-14 16:56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束晨晨 徐乃为 点击:
晚清状元张謇的晚年与旅美的著名现代画家杨令茀有过一段不容忽视的画诗学术交谊。今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始末、交往渊源、交往过程、交往内容作出考述,对丰富文坛掌故听闻,深入地方文史研究、诗画品题研究及对他们的个人研究都有所裨益。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海门人。晚清甲午(1894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清末朝廷授其农工商大臣兼东南宣慰使。因其赞成共和而峻辞,民初曾任孙中山南京政府实业总长。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先辞组阁之邀,继就农商总长、水利局总裁、全国教育会长等职。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政治活动家,亦是诗文、书法名家。而今学界认为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催生与构建产生影响巨大,从而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
 
  杨令茀(1887-1978),字清如,出身无锡望族杨氏,民初名媛,师从吴观岱、樊增祥、陈师曾、齐白石、丁传靖、林纾等近代名家,以画、诗名世,早年即在京、沪举办过画展,被聘故宫陈列所画师。1926年后,次第赴美、日、德、加等举办画展。曾应张学良之邀在沈阳博物馆工作,兼任东北特区美术学校校长。“九一八”事变后,国事日蹙,杨令茀出走海外,辗转德、加、美等国,后定居美国,以开设画院、介绍研究中国诗画和书法艺术、收藏祖国文物抱定独身,最后客死美国。她有画集、诗集、文集传世,是侨领中文化名人,身后托亲属将所藏文物、书画捐赠故国、故乡。她是现当代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无锡地方史所瞩目的人物。
 
  张杨两人之逝年相距过半个世纪之久,无论从生活年代、社会身份、爱好旨趣,都有极大的距离与差异。然而,张謇的晚年与杨令茀的早年曾有一段交集,有着不容忽视的诗画学术交谊。弄清他们的交往渊源、交往过程、交游内容,不惟可以丰富文坛掌故的听闻,对于地方文史研究,诗画品题研究,尤其针对他们的个人研究都是有所裨益的。
 
  一、两人交往始末
 
  张謇与杨令茀的交往始末,可由杨令茀哀悼张謇的挽联而知大概,其联云:“受知于五载以前,烽火满京畿,间关万里,侍教几时,绝笔示先机,病榻授书增激励;勉学以六经为本,慎旃游海外,致力千秋,训言在耳,樗材蒙特遇,重瞻遗墨倍伤心”。
 
  张謇逝于1926年,因可知二人之交往即在张謇生命的最后五年,其始交年可定1922年,今有以下诸证。
 
  首先是张謇的日记留有影迹。《张謇日记》1922年8月11日(农历)有载:“见(朱)简文寄来杨清如女士书自诗之扇。女士亦以不嫁为自立者也。”杨令茀托人奉诗呈扇,即是欲以见面之引,这就透露出将要首次见面的消息。而1923年12月31日《申报》头版《杨令茀女士将开国画展览会》中说到“去年冬,南通张啬老欲聘之为秘书,女士辞不就,居京师专心临摹文华殿及大内收藏。”“去年冬”即是1922年冬,八月有呈扇之引,冬天有见面之实,正相切合。
 
  探考张杨第一次见面的时间还有一条线索,张謇诗集中一首关涉杨令茀的诗是可以判断为第一次见面的,此诗是《杨生令茀见过》:
 
  闻子侍清宫,如何访墅翁。
 
  牵连金祚竭,示戚阮途穷。
 
  文雅髦犹髧,齐华体与充。
 
  宁夸三绝异,企得众人同。
 
  首联谓“听你说是当过清宫画师的,如何过访我这个自弃于纷繁尘世的乡野老翁呢?”这确实是第一次见面的语气。颔联的内蕴颇难确指,姑置不论。颈联大意是“来访者形象文雅,青春靓丽;所呈画作整齐光华,饱满充实”,亦表明是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与判断。尾联是转述杨令茀来意,——小女子奉上画作,并非自夸有顾恺之的“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只想通过状元公的题款绍介,让世人知晓”,全诗无不表明是第一次见面的情境。

 
  此诗是何时写的呢?1926年夏,杨令茀赴通再次邀请张謇为其画作题咏,张謇还为其安排南通的画展,因有《通州画展步张啬老四年前原韵》一诗,并将张诗附后:
 
  四载感伯乐,曾蒙促远骢。
 
  山高时仰止,薄海荣宗风。
 
  齐物齐哀乐,忘机陨亦充。
 
  何当比日月,何若与人同。
 
  杨诗中“四年前”,是整四年之谓;挽联“五年”是首尾连称,并无矛盾。总之可确定,1922年秋冬是两人首次结交,结识地点则应当是上海。
 
  挽联上联中“烽火满京畿”之“京畿”并非两人开始结识的地方,张謇自1915年自北洋政府辞职离京返通,便专事实业教育,其后再未赴京。而此时,杨令茀正在故宫任画师之职。可见,挽联此句意思是,因烽火而使南通、北京“间关(作崎岖、辗转义)万里”,难以当面聆听教诲,以抒发遗憾之意。今从张謇日记等资料中没发现张杨在杨令茀家乡无锡或张謇居处南通见面的记述;而张謇在上海有自己大生企业的事务所,平时每为政要社团友好所邀而赴沪议事;《申报》除报道国家大事外,主要是上海新闻,可见他们首次见面地当是上海。
 
  二、两人交游渊源
 
  张杨之间,可谓男女有别,老少有差,旨趣有异,住地有隔,而得以交往,须得有渊源媒介。今之文字资料,虽未见详切,但蛛丝马迹,尚可窥知二人相识的几种途径:
 
  其一,杨令茀通过其长兄杨寿枏介绍而认识。
 
  杨令茀《啬老寿辰再步前韵》第三联“曾从宦绩知吾祖,历举鹾纲试阿兄”,正可坐实。杨令茀祖父杨延俊(1809-1859),字吁尊,号菊仙,道光二十七年与李鸿章同榜进士,官至山东肥城知县。张謇与无锡的渊源甚深,其恩师赵彭渊亦无锡著名文人,与杨延俊同时,当知其人;杨令茀的两个叔叔杨宗濂(1832-1905)、杨宗瀚(1842-1910),年纪稍长于张謇,都曾投奔李鸿章门下,此后则是无锡最早开办业勤纱厂的实业家;而张謇亦是李鸿章淮军名将吴长庆的首幕,几乎与杨氏创办业勤纱厂同时兴办大生纱厂,其游幕经历与创办纱厂竟如一辙,故“曾从宦绩知吾祖”应非虚言。而杨令茀长兄杨寿枏味云(1863-1944)曾是张謇同僚,杨寿枏于宣统年间任清廷度支部(犹财政部)左参议、盐政院参事要职;而在北洋政府中又任盐政处总办。时任农商总长的张謇上盐务改革条陈,正属杨味云管辖,有文字资料表明杨味云还支持张謇的主张,足见两人是相知同事,此正“历举鹾纲(盐政主张)试阿兄”也;故杨寿枏绍介其与张謇相识的可能不小。
 
  其二,杨令茀通过师友的介绍而认识。
 
  如上文曾引给张謇寄来杨令茀自画扇的“朱简文”,此人便是张謇任会长的驻上海一协会的秘书长;而与张杨两人俱熟的江南名人甚多,有可能成为二人相识的中介。
 
  这里特别介绍两个人,——杨令茀之师樊增祥,其友谢林芳,此二人极有可能是张杨二人的中介。
 
  湖北籍京官樊增祥是晚清著名诗人,樊增祥又是张謇同僚好友,极有可能介绍杨令茀至张謇处。有一可供类比之例是:当初上海的民初名媛女诗人谢林芳亦是初拜樊增祥学诗者,樊增祥因言何必舍近求远,乃绍介而转投南通张謇门下,谢因成张謇晚年最相知的得意女弟子。而谢林芳复介绍上海好友年轻女画师孙琼华与张謇相识,张为孙琼华多次品题咏画诗;孙琼华则与杨令茀身份极似。而谢林芳正与杨令茀是要好文友。1926年,杨令茀赴通拜谒张謇时,有诗作《通州旅次怀谢林风》:
 
  谢娘去后落花稠,远寺梵音曲径幽。
 
  最是难忘风雨夜,海滨剪烛话阳秋
 
  此诗当是杨令茀抵通时的“饮水思源”之作。由此可知,樊增祥或谢林芳介绍的可能性极大。
 
  三、交往的内容与过程
 
  今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申报》关于杨令茀的报道,审察张謇的《日记》、诗集,杨令茀的《水远山长集》等可知,已如上文之初步揭示,张杨二人的交往中,杨令茀是主动的,其基本因由是请张謇为自己的画作题咏。
 
  画作之价值,有人题咏与无人题咏大有区别,常人题咏与名人题咏亦自不同。张謇是名人,——状元、高官,而且是诗文名家、书法名家、品题行家。(张謇是晚清著名诗人,当时的杰出诗人有陈三立、郑孝胥、范伯子、张之洞、沈增植、樊增祥等,而张謇诗名,评者恰有“郑(孝胥)张”、“张范(伯子)”、“二张(之洞)”等并称之谓,而张謇又自许与陈三立、沈增植为一流人,其诗名甚高。张謇的书法亦称名家,博采颜柳欧褚,遍习真草隶篆,因能自出机杼。谓其楷书,一时无二,时人奉为佳帖,行书似刘石庵。而打开诗文集可见,张謇品题古今画卷,鉴定文物器皿,堪称当行名家。)因此,杨令茀的画作若有张謇题咏,显然增色许多。
 
  杨令茀与张謇的几次交往,正与杨令茀举办画展直接相关。
 
  1923年12月31日《申报》报道云,“元旦及二日,江苏教育会中,将开一国粹图画展览会。作者杨令茀女士……”于是,便有1922年呈扇之引,而杨令茀作于次年的一首诗正好证实——《癸亥冬遇张啬老年丈于沪上命题山水即席赋呈》
 
  孤峰高与碧霄齐,多少星辰入望低。
 
  何必骖鸾天外去,云深风定已忘机
 
  《附啬老原韵》
 
  树外青山山外云,云溶水靓若诗人。
 
  除非飞下骖鸾侣,谁溷苍茫独立身。
 
  癸亥年即是1923年,杨令茀不是因沪上画展而邀张謇品题吗?张謇则命其先作,然后自作,于是留此佳话。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