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思想观念,认真落实新课改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新形势下,已经成为阻碍素质教育认真落实的一个障碍,它直接影响着新课改精神的实施和推行。我们不难发现和体会到,全国各地都正在掀起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的大讨论,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在课堂上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思路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大胆创新,认真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不被思想改革的潮流抛在后头。 此外,笔者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应把语文课改看作是一个以实用为基础的开放体系。这个开放体系正好与封闭体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要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显示和发展才能的机会。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的课改在具体地方操作时必须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广泛吸收外国的先进成果,多多研究学校当地的客观情况,多多研究教材与教学的适应情况,多多研究学生心态和思维方式,坚决反对对某种传统教学思想加以绝对化、凝固化,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样才能使我们教改的范围与内容越来越广,参加教改的人数越来越多,呈现出真正的繁荣局面。 在具体创新方式上,要注重高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如: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1.1 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通过想像,却看到生活中的画面,从而使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1.2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1.3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2.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40分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记,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枯燥。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老师掌握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技巧,不但可以站在讲台上,而且可以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师生在学识、情感方面的交流。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