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堂交流行为不到位,学生难信服 课堂交流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开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感受到情感交流的学生的人数占到了将近一半,而将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看法,在师生之间交流的时候,主要的方式是语言,当然神态、眼神的交流也是重要的交流方式。教师的课堂位置往往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相应的调查,反映教师到学生中间进行授课的学生人数占到了五成,而17.14%的学生表示教师总是站在讲台上,对于教师只在前排、不顾中后排学生,反映的学生占到了27.35%。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知识是思想政治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其不仅仅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同时还涉及到德育的功能,在当前的学生德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理论和相应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远大理想,从而促进其长远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往往不是很看好,认为其并没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与相应的综合能力。虽然有的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表现了接受的态度,但是在其内心深处其实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长久发展,使得学生难以获得相应的发展,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教学逻辑、教学任务等比较重视,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却并不是十分关注,这样就使其很难发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参与表达,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真实想法被隐藏,使得其被动地记忆相应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对其发展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六、部分激发学习兴趣的行为流于形式 调查发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给出话题组织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一个较好的形式,多数学生也认为教师组织讨论的课堂行为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希望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上课时能够提供各种话题让大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互动。然而,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的小组讨论,效果一般,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这表明,尽管当前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都会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真正能组织有实效的课堂讨论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却并不多。有些小组讨论的话题都是一些事实性材料,学生只需阅读教材便可回答问题,根本不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可以说讨论的内容没有价值,难以激起学生思考,没有实际效果。 导课环节往往会被思想政治教师所利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是单纯以此为目的,却不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对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不加以思索,将很难起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仅仅准备相关的材料来进行导课,往往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使其流于形式。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看到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其和时事政治联系紧密,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新闻来导入多学的课程,这样就能自然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当前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并逐渐得到了普及,只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综合评价机制,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往往将激励性评价理解得过于简单,似乎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论学生回答如何都给予"很好"、"不错"等赞扬性、激励性的评价,出现一种泛化的表扬。对学生进行表扬固然重要,学生能够回答问题正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表现,思想政治课教师表扬的对象应当是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的行为,但是对于错误的回答仍然需要进行纠正,纠正的对象是知识。过于简单的表扬只是一种形式,不仅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相反会造成学生盲目乐观无法清楚认识自我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马会梅,宗岚,李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 [2]黄慧静,辛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一个跨文化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 [3]余祥兴.试论高中政治教师的语言特色.文教资料,2007(15). [4]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教师教育研究,2006(2). [5]王凯,张文华.英国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评鉴.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