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化的定义 在中国的学术理论界存在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之争,城至今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持城市化观点的人认为城市化就是优先发展大城市;主张城镇化的人则认为城镇化是中国国情下的现实选择,城镇化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而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不大。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历程,它们经历了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再到"城镇化"的形式转变。国内学者争论的城镇化类似于第一个"城镇化",即是以经济为中心,较少考虑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发展。鉴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本文将采用第一个"城镇化"的概念,一般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并以后一个"城镇化"的概念作为我国实现城镇化更好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参考。 二、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表12002-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 年份城镇人口数(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比重比上年提高(百分点) 20025021239.091.43 20035237640.531.44 20045428341.761.23 20055621242.991.23 20065828844.341.35 20076063345.891.55 20086240346.991.10 20096451248.341.35 20106697849.951.61 20116907951.271.32 表22002-2011年全国城镇化走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从宏观层面分析 1.与同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主要表现为: ①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完全城镇化的时间比 较晚 国际上公认标准是当城镇化率达到70﹪时,该国家(或地区)实现了城镇化。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1.3﹪,远未达到70﹪.按当前的增长率来看,中国实现城镇化还需要15-20年的时间。 表3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率 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印度 城镇化率50.982.366.881.944.93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10》 ②绝对水平不高且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化水平不高造成的。 2.我国城镇化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西部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东部,中部又快于西部。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0%,中部和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47.0%和43.0%。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2)从微观层面分析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从政府行为、国家制度两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 1.政府行为不合理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采用政府干预经济模式,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使得有些地方政府过度行为或是不作为,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①盲目追求建设速度,真正的城镇化效率低下。 ②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不合理。 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协调、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发展决策,使得发展存在盲目性。 ③政府的无效率的存在。 政府自身的缺陷,如有限信息、信息不对称、对私人市场的反应能力及反应时滞的存在,使得政府并非总能让农民得利益。 ④基础设施建设及社区公共服务滞后。 有些以GDP为纲的地方政府只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和数量,疏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 2.国家制度存在漏洞和不合理之处 我国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造成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源头所在,农民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力。 ①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按户籍来算,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1.6亿的农民工群体。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