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2)

时间:2013-11-16 13:15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任占国 点击: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第二,所有因子上二年级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其他、焦虑、躯体化、偏执、抑郁八个因子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01,仅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大于0.05)。
  第三,初一、初二学生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检验概率P值小于0.001,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一年级学生差。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其一,"没心理疾病不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时,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认为如果研究对象不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那就是心理健康;既然心理健康,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美国医学研究所(1997)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在多变情境中应变的能力,包括处理压力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等。"[1]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
  其二,视外在原因引发的行为或情感问题为心理症状。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多数行为和情感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甚至经济因素,但有些教师却急于界定这些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也常把这种问题描述成"症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心理评估、治疗和干预,甚至采用精神疾病诊断方法进行处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信息,这种匆忙判断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这也不否认个别青春期少年的问题源于心理内部紊乱,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少年占比例较小。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仅针对患病个体,忽视致病因子。在讨论心理健康时,大家过于聚焦患病学生,却忽视导致其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与这一疾病产生相关的角色。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当学生把内外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其心理问题会更加恶化。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完善干预体系,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存在随意性。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决策主要源于特殊案例。当学生心理健康演变为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暴力和自杀意念等)时,学校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才临时制定相关政策。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是零散的,而且也常常被边缘化,以至于很少有人对其进行重构,或者与其他相关活动进行联结与整合。
  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老死不相往来",这使得心理健康干预低效、重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体系的构建
  要改变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学校应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
  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制度体系时,决策者应关注制度的完善性、干预措施的完整连续性、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性、操作的灵活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等。具体表现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维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第二,学校应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选择身心健康、有献身精神、乐于承担责任的教师制定相关战略,负责实施与评估;第三,干预体系应该确保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确保每个参与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资源,确保干预过程中的协调或整合,共同承担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官僚主义和专业界限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干预体系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预期,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高品质的服务;第五,干预体系应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优势和资源,确保激励措施和资源的可利用性,确保学校和其他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整合,凝聚所有力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六,建立问责体系,确保每个人各司其职。
  2.合理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学校应按一定的师生比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其承担工作主要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轻度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转诊前的干预,拟定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频率的计划;制定应对普发心理健康问题或严重心理疾病的策略;心理健康问题普查等。
  在应对个别案例遇到困难时,学校应组建专题案例团队。这个团队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学校心理教师、精神科医生以及临床心理学专家等人士组成。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融汇了专业人员、教师、家庭的智慧,可以有效讨论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检讨前期干预的效果,重新思考战略并做可行的调节等。
  3.社会医疗卫生组织及精神卫生服务部门的融入
  很多学校所在社区医院有专门的心理健康门诊,拥有医疗卫生和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诊断设施。学校应与这些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一些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咨询活动,参与规划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开发一些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等。这种基于学校、多方参与的心理健康体系对健康知识普及以及一些特殊案例的处理非常有益。
  4.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课程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策略。在目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使之融入常规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视之为教学的一部分;②邀请专业人员实施特定课程内容;③开发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通过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缝"地融入到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3]。当然,仅仅依靠一门课程解决相关问题,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整合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形成全面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entalHealthinSchools:Guidelines,Models,Resources,&PolicyConsiderationshttp://smhp.psych.ulca.edu。
  [2]曾天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探索,2002(4).
  [3]丁兆叶,李寿欣等.初中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