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机主义风格在数字时代的延续 众所周知,数字化的深入为设计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新的技术层次上的结合提供了特殊机缘。当下的先锋设计师不遗余力地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潜能,特别是用形式生成的动态模拟、NURBS曲面建模和CAM构件制造等数字化技术自由地塑造复杂曲面与空间,从而使设计师在寻求表达的自由和理性的逻辑时显得得心应手。因此当代设计在有机主义可能性的开掘上比前人走得更远。 而另一方面,由于曲线形式上的相似性,新艺术运动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当代设计中自然有机形态可以追溯的渊源。从本质上看新艺术曲线对植物或动物原型的临摹,属于古典主义的思维模式--虽然挣脱了历史样式,终究还是服从于对某种对象进行描绘的古典主义原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机主义自然拟态表象下内在关系性(人与环境的关系、结构与形态的关系、形态与文化的关系)的支配性力量,是与新艺术曲线的本质区别。并且由于对关系性的分析和处理可以部分依赖数字化平台,设计师对于自然的看法就有了新转向:从模仿生物造型到寻找一种自然态的演化过程。这种类生物进化的形态演化过程在数字空间中能够被模拟,在平衡内在条件和外在影响的过程中获得合乎逻辑的结果。观察当今基于过程的有机主义设计,笔者关注的是建构这种过程性的两个独特的方面。 一个是从设计的内容来看,设计的是一种自然的成长模式来创造物品而不是设计物品本身。在洛斯·拉古路夫的作品里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这种转向,他设计的Go椅子具有的类似骨骼的结构。这种怪异形态是把自然界成长方式带到设计过程后生成的结果而不是目标。在拉古路夫看来,无限制的自然成长方式突破了形态的限制,产生相互连接的结构关系的同时也移除任何多余的事物,流动的怪异造型正是这种理性逻辑的结果,而不是为怪而怪。出于同一认识,迈克尔·汉斯迈耶以细胞分裂的原则设计运算法则:汉斯迈耶在软件中指定初始三维体量(比如立方体或圆柱体),并为各个表面折叠方式和折叠率指定不同的参数,同样的起点会因不同的参数得到迥异的结果。由于设计的是类似细胞对称或不对称分裂的方法而非造型,所以可以多次使用一套方法得到一个族系的造型。这些设计实践启发我们意识到,所谓过程性实际上是在定义形式生成原则,而这种原则下的根本途径是类比自然寻求生长与繁衍的理性规则。但这些自然生长规则是无穷尽的,换言之设计师可以思考合乎自然逻辑的各种规则探索更多的有机主义风格创意。另一个是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将非理性的塑形过程纳入科学理性的框架依赖于控制形态生成的参数。格雷·林恩(GregLynn)认为,形态的变化是由内部逻辑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内部逻辑使形态依据一定的规律动态地变化;而外部因素则将场地信息作为动态体系中的控制内容,于是环境文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因素。因此,形态变形实际上是由内外因素的复合多向力拉伸物体的结果。换句话说这种造型方式不是随意的构成,而是糅合时间、差异、文脉以及城市环境的综合策略。相应地在形式生成的动态模拟方面,林恩将MAYA嵌入式语言等脚本语言的算法设计引入三维CAD建模软件,集成具体地形与周边环境的数据资料综合设计。在数字虚拟环境中输入或修改一些控制性参数和约束条件,电脑即可计算生成参数化的数字模型,并且设计师可以用拓扑变形的方式对形体进行修改。比如在"世界方舟"博物馆与旅游中心的设计中,林恩以热带动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为初始条件,并发掘限制条件的参数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构思和电脑生成合二为一,直观地获得动态自由的造型。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合理重塑--当代"有机主义"的启示意义 有机主义设计在艺术造型、文化观念和美学思辨上均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也有学者对于其造作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批评,但在笔者看来有机主义绝不完全是浅显的生物拟象,我们更需看到的是在突破秩序从而获得活力与魅力的过程中,有机主义所建构的连接文化逻辑、科学理性与非理性表现力的美学观念,并也需要看到,在这些渗入了雕塑感和非稳定性的艺术造型中自然演化模式的潜在活力。于是,不妨比照历史与当代有机主义内在共性,以探知当代"有机主义"美学价值与时代意义之所在: 首先,从有机主义美学逻辑演绎变化对整个设计美学格局所产生的影响角度来衡量,才能把握当代生态思维本质和美学价值。把当代有机主义实践纳入有机主义思维脉络,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有机主义的形式与结构和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反几何美学、反一元规范的文化策略源于同一种美学态度。援用作为科学成果的新技术,作为现代理性思维外化的现代主义,以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和周围环境割裂。有机主义以自然扭曲的拟象造型作为连接环境与主体的媒介,作为自然物质的象征意象,使这种割裂在形态层面和隐喻层面被弥合。这对于矫正主体、建筑(或工业产品)、环境间彼此孤立的状态颇具参考价值。虽然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和学科相互渗透的信息时代,有机主义式的象征表达已经不是克服割裂的唯一选择,但有机主义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关系性、基于技术进步寻求造型可能性、反思具象性寻求隐喻的文化意义等方面仍具有不同寻常的创新意义。 其次,有机主义对关系性的认知最清晰地体现出,文化逻辑、科学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的美学冲动三者的融合,是如何生成有机主义设计的一般原则的:虽然句法和观念不尽相同,有机主义设计思维却始终存在着内在的连续性。这种思维首先把某种自然机体作为造型灵感,在这一核心观念下刻意回避几何造型,并以此隐喻自然界物质。然而有机主义句法的意义并不在于为拟象而拟象、为象征而象征的形式模仿,而在于对关系性的理性思考。即使对于渗入了数字技术的当代,这种关系性仍是有机主义对过程进行设计的理性原则:凭借数字技术,设计师开始关注自然演化模式的模拟和控制。而这种方式之所以在设计界被深入探索,其内在根源在于一些设计师(如洛斯·拉古路夫)认为形态与结构间的合理关系是通过自然生长的方式演化而来,而不是由人为设计得出,主体与物品关系以及主体的存在意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促进,这是有机设计的力量。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有机主义的生态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在设计实践中连接着生物系统化和内在复杂性。这种系统化与整体性仍是有机主义对过程设计核心逻辑:用计算机对设计中相关联的各种问题综合智能处理,并自由生成具有复杂曲面形态的数字模型,最终控制制造和拼装。于是重视生成过程中参变量的相互作用,并以物体自组织的方式生成有机形态,可以说是其与生俱来的特征。应该说当代有机主义非理性的美学形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而是在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非平衡态、不确定性和生态性的过程中,生态思维在艺术表现上的苦心孤诣与科学的理性逻辑获得了恰到好处的结合点。二者对个性的追求、对文化的尊重和对技术的应用对于设计的发展意义重大。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