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关于象、意、境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3-10-21 16:01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刘韬 点击:
象、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象”是物的形象,最早由老子提出。后来《易传》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与“意”联系起来,至魏晋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意象”。到唐代,意象被普遍应用,进一步出现了“境”这个范畴。象、意象、意境都是

  先秦是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包含"象"。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得意忘象"的思想,进一步产生了"意"。发展到唐代,美学家提出了"境",认为"境生于象外"。象、意、境一脉相承,贯穿了中国美学的整个脉络。

  (1)"象"最早由老子提出,伴随的"道"而产生。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产生而寻在的原始混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包含有"象","象"是物的形象。因为万物的本地和生命的体现是"道",那么"象"不能脱离"道"而独立存在。如果脱离"道","象"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成为了毫无意义的东西。所以老子提倡"涤除玄鉴",以关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排除人们主观余年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柄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澄怀味象"。"味象"就是感觉经验,就是观道。

  《易传》进一步突出了"象"这个范畴。《系词传》中说道。"《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也解释。"《易》卦者,写万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地。"从中可以看出,象是万物形象(物象)的模拟、写照、反映。他也提到。"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同时,《易传》对"象"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规定。

  第一,观物取象。《系词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象》是"圣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而创造出来的,不仅是对外界物象的模拟,而且更着重于表现万物的内在特性,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是一种有很大概括性的再现。这段话里,还说明了观物的方式,应是仰观俯察,着眼于宇宙万物,游目骋怀。如王羲之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之娱,信可乐也。"这种观物方式对中国美学影响很大,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与,二者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

  第二,立像以尽意。《系词传》:"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质疑,妻不可见呼?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词焉以近期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语言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是有局限性的,概念表达情感也不是非常充分,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上述《系词传》就认为象可以尽意,借助形象可以充分的表达人的意念感想。"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的,变化多端的。而"意"则是深远的,幽隐的。"道"是世间万物的本质体现,所以体现"道"的"象"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象所表达的"意"也是不同的。

  (2)"立象以尽意"把"言"与"象"区分开来,并吧"象"和"意"联系起来。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对进一步推动了"意"这个范畴的发展。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沿着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观照应是对有限的物象的超越,往往表现为对概念的超越。人们在此获得的对于宇宙、历史、生命和人生的感悟感受,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的。

  而"意象"的首次提出,是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是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来说的,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是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在观察外物的具体形象中尽情想象,这种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酝酿成为审美意象。刘勰所指的"意象"是指作者头脑中的意象,对此他提出了"隐秀"这一范畴。

  "情在词外曰隐,壮溢目前曰秀"。"秀"是这鲜明生动、直接可感。"隐"是指这种意象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是逻辑判断所得出的,不是直接用文辞表达的,而且是丰富的、复杂的。"隐秀"的作品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是直接、单纯、有限和确定的,表达了多重的情意,引发了观者的想象和联想,是之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启示。如果平铺直述,反而没有了美感。

  (3)后来的唐朝美学家,并没有停止在"意象"这个范畴,他们提出了"境"这个新的范畴,但这并不是凭空变出的,而是在老庄美学的影响提出的。前面第一部分已经徐树国,老子认为孤立的有限的"象"并不能把握"道","道"是有无虚实的结合。后来庄子在《天地》篇中提出了"象罔"的概念。"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象罔"中的"象"即是有形,"罔"是无形。"象罔"象征着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结合。宗白华给予了这样的解释。"非无非有,不嗷不昧,这正是艺术形象的象征作用。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

  "象罔"相当于"境",但"境"正式出现是在王昌龄的《诗格》中。"处身于境,视镜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景象,故得形似。"王昌龄把"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类。"物境"指山水的境界,"情境"指人生的境界,"意境"指内心意识的境界。皎然也讲到过"境"。"夫景象非一,虚实难明。"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