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劳动力的贡献。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005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44.8%,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为23.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为31.4%;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为38.1%,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为27.8%,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例为34.1%,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05~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明显下降,大概减少了6.7%,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第二产业增加了4%,第三产业增加了2.7%。第二产业增加的幅度大于第三产业。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的表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是在慢慢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就需要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为这些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二,土地贡献。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每个农户平均经营7.3亩,相当于日本的1/4,相当于美国的1/400,"盆一块,碗一块,一个草帽盖一块"的分散经营特点显著,农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土地集约利用,国家实行了土地流转制度,农民可以实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一些不宜耕作的沙地、荒地、山坡等地可以流转给工业企业扩建工厂,也可以以入股投资的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投资入股,发展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其他企业获得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农民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也使得土地撂荒问题得以解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第三,资本的贡献。在经济发展初期,农业首先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非常大。国家必须采取行政手段,或者通过给一部分农产品直接征税,来扶持工业的发展。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化进入了发展中期,工业的边际效益大于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农业部门的大量资本就会流向边际效益更大的部门,在这里资本的流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农民收入增加,会把一部分储蓄起来,这部分资本通过金融机构又流向了第二、三产业;其二,农民也可以把剩余的资本直接投资于第二、三产业中的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部门。这样,工业部门就会有充裕的资本扩大规模,优化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创造价值,为GDP做贡献。 4.3市场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总人口54167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9.36%,城镇人口占10.64%。2010年全国总人口134091万人,农村总人口67113万人,城镇人口66978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0.05%,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9.95%。在60年的时间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镇化率大大提高,但是农村总人口还是占了大多数,这个庞大的群体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下通过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图1、表1)来分析农业对工业的市场贡献。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递增趋势。不论是食品类、居住类,还是家庭设备用品、保险服务等方面消费支出,2009年的消费支出都大于2008年和2007年。这说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大大提高,消费观念有所改变,这使得我国政府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第二、三产业产品的市场前景还很明朗。所以政府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有利于改变我国依赖"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现状,有利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节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4.4外汇贡献 在工业化的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一般都要经历进口替代的过程,因此,进口工业设备的外汇必须以初级产品的出口来取得,对于石油、矿产资源稀缺的国家来说,农产品输出是换取外汇的主要途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外汇贡献不仅表现在直接输出农产品,而且表现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制成品的输出。农产品出口创造的外汇一方面可以购进工业发展的必要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支持我国工业的发展。 4.5就业贡献
在我国,农村人口一直占据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其中农村劳动力也占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半数以上。农业人口就业分布见表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