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营企业”这个词已经淡出了人们的世界,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国营企业仍然代表着实力雄厚、守规矩、诚信,这样的信誉被浪费掉,实在是一项巨大的损失。
四、国有企业的管理
其实,制定这样的政策并不难,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国营企业的管理和国有资本的管理,如果不能解决一些关键问题,国有企业不仅不能解决地区脱贫的总量,还将变成这些地区沉重的包袱和重大的损失。
1.国有企业不是计划经济
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得人们一提到国企,总会想到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等同于僵化的官僚体制和指令性生产。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必须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其生产运营不能由任何一级政府进行指令性干涉,以保持其活力。
2.真正实现厂长经理市场化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变成国家的包袱,除了企业办社会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企的管理者无论是叫厂长还是叫经理,归根结底还是政府的官员,享受着政府的级别与待遇,而不是企业的管理者。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必须取消管理者的行政级别或官员的管理权限,真正做到“厂长经理不是干部”,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进行管理。政府是股东,只负责经理的选聘与解聘。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既然国有资本是进入了竞争性企业,要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政府,作为唯一的股东,很难保证不会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而企业经营也难免会有赚有赔,甚至在竞争中失败。因而,既要让国有企业进入竞争,又要将其与竞争者隔离开,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科技,用创新性的专利技术将其他企业的竞争性产品与国有企业的产品隔离开。这一作法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高专利技术产业化比率,也有助于国家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4.审计机制
为了保证国有资本不会流失,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审计机制,保障国有资本不会在经营者的非法行为中损失,必须在企业中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必要时,可以将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政府审计机关。
5.限制机制
所谓限制机制,是要在两个方面对兴建国企的行为进行限制:
一是数量的限制。应当以发展带动地区经济为度,不能建立太多的国企,时间上的跨度也不能太长,当贫困地区脱贫之后,当民营经济大规模发展之后,应当适时地停止建立国有企业,将经济的发展动力还给民营经济,必要时,还应当执行退出机制,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行改制,将国企转制为私企,才能真正保证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
二是地区的限制。必须严格将国有企业的建立限制在贫困地区,其目的是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决不可以滥用此方案,否则将会影响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6.应投资于第一、二产业
当前,国民经济核算采用SNA体系,将服务等第三产业列为创造价值的产业,国家也实行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结构政策。然而我们忘记了一点,第三产业是依赖于第一、二产业而存在的。如果没有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无法独立生存。所以,要想在贫困地区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经济难度很大。所以在贫困地区,国有资本应当投资于第一、二产业为主,当第一、二产业发展起来时,我们会发现,第三产业有时会自动发展起来,此时再加以政策扶持,第三产业必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媒体:“中国资金外流已堵不住,地下钱庄仍是主流”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5月14“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7〕24号
[2]“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胡勇《政策与建议》2011年第8期
[3]“民族地区可持续脱贫策略探究”李俊杰《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8期
[4]“我国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成因的框架分析——基于市场参与率的视角”郭志仪祝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9
[5]“交易成本理论视野下新农村建设中贫困成因管窥——以河北省涞源县为例”张军杜蕾《安徽农业科学》2011/29
[6]“试论中国农民结构性贫困成因及对策”国平《理论视点》2009.1
[7]“中国农村贫困成因研究综述”刘海军《集体经济》2009.09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