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单向灌输式为主,大学生对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得不够充分,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抱有抵触心理。通过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运用,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给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选择自己的思考方式,更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的实质。而且借助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大学生可以积极地交流思想认知,不断地去端正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4构建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其健康、和谐与否将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因此,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点。
4.1主动占领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掌控网络文化的主方向校园网络文化在思想文化传播中显示出了其独有的特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宣传,在校园网络上建立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新阵地,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观意识,牢牢把握主方向,为大学生领路、导航。
4.2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拓宽教学思路,集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图片、音乐、视频、游戏等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通过校园网络平台与学生相互交流,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校园网络文化不但给教育工作者一个传授知识的平台,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舞台,也是师生感情沟通的桥梁。
4.3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力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纯洁性网络信息浩如烟海,鱼龙混杂,在校大学生因对网络信息的分析、甄别能力不同,对网络上有害信息的各种吸引和诱惑表现行为也不同,有部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其思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离不开长期有效的监管。高校有关部门应运用各种合法手段,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管,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控制有害信息的源头,净化校园网络文化,努力让大学生接触的网络环境健康向上,保证大学生思想的纯洁性。
总之,随着网络科技的进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地增强,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新形势下抓住校园网络文化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功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喻运斌.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06(2).
[2]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3]周志.“虚拟环境”与思想教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增刊).
[4]杨克平.互联网的挑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