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部半》中费里尼开始用绝妙的手法探索(或激发)潜意识,后来的影片继续采用这种手法直到《阿马科尔德》为止。费里尼把自己的探索范围局限在由记忆创造和提供的想象领域中,全然不顾“外界”的历史事实时序。他通过自己全部作品证明,立足于具体的“自我”,展现出复杂、晦涩、充满欲望的心理世界,是完全可能的。他用《八部半》这部作品精彩的表现出一个人的全部心理状态,影片中主人公的思绪在毫无关联的过去、现在和种种幻想中毫无征兆的跳来跳去,这种不同与传统电影的技法使得我们感到困惑和眼花缭乱,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电影形式的可能,那种最敏感、最富幻想化的、最荒谬、最充满欲望的表达可能性。 六、最后的费里尼 1983年,已经稳坐大师之位的费里尼推出了《扬帆》,这部影片复合了诗意的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奇异的幻想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此时的费里尼极力地想再次向我们展示他那酷爱神秘、强调渴求、充满奇迹、追求个性、情感丰富的精神花园。费里尼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大量使用象征和神话喜好,他坚信精灵存在于自然界中,坚信我们拥有救赎的希望和可能。费里尼称:“我知道,社会应当变化,但我没有能力提出任何解决办法,任何措施。除了个人的,我自己的内心生活以外,我提不出任何证据。我以为,人不是一种社会的生物,人或是属于神的。”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扬帆》是一部情节松散、琐碎的作品。费里尼原本煞费苦心用一个记者的议论与独白来串联这些碎片式的情节并制造一点离间效果。但很显然,这种苦心使得本来就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更显枯燥,而费里尼以往最擅长的对于华美场景的构建也显得与剧情有些游离。 从费里尼拍摄《扬帆》的出发点来看,他只是借助这个一战之前的故事来制造一个抒发他对欧洲前景担忧的隐喻。太多的晦涩与严肃的隐喻使得这部作品有些沉重得过了头。这直接造成了大多数的观众无法承受得住费里尼想要表达的沉重,费里尼与观众之间出现了一道极大的隔阂。 注释: ①费里尼:《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②段静:《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看费里尼的电影之“梦”》,《今传媒:学术版》,2011年版。 ③夏洛特·钱德勒:《我,费里尼,口述自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费里尼.我是说谎者——费里尼的笔记[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夏洛特·钱德勒.我,费里尼,口述自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段静.从荣格分析心理学角度看费里尼的电影之“梦”[J].今传媒:学术版,2011.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