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从人神关系的归宿来看,西方强调在冲突中寻求调和的矛盾观,而中国则讲究“天人一体”“人神合一”的和谐观。和西方单纯创造出来的神不同,中国的神灵更能代表人们对道德品质的追求,诸神都是仁、义、礼、智的典范。道教甚至认为人就是神,神就是人,神就藏在人的肉体之中,所以敬神就是敬己,养神等于养生。⑤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提升自己达到和神灵融为一体。 综合中西方人神关系的差异,可以简要分析中国和西方两种文明走向差异化的神话渊源。人与神的关系反映了人的自然观、宇宙观和伦理观。西方侧重对立与矛盾,而中国侧重统一与和谐,这就导致了西方哲学和文明主要表达了主客二分和天人相对的价值取向,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到后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精神,提倡人性而反对神性。这种思维模式为人类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理论贡献。但是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全球化问题以及伦理道德问题,这就需要结合中国传统天人之间的整体观与和谐观来调和纠正。 四、结语 系列电影《诸神之战》很好地刻画了诸神、人和魔的形象,将人神之间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西方哲学和思想文化的神话学渊源,赋予了古代经典神话题材以新的内涵。使观众在享受了神话故事应有的奇异惊险,魔幻题材震撼的视觉体验后,唤起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再认识,《诸神之战》不仅是一部神话魔幻大片,更是一部哲学文化史诗杰作。影片在充分体现人和神之间的矛盾与和解的基础上,期待正在筹拍的《诸神之战》第三部能够将目光从天上回归人间,激起人性与神性、人性与人性的强烈碰撞,进一步引领观众将思考的重点从理想转化到现实中来,从思考人和神的关系转化成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以取得更加震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Karen·Armstrong:《神的历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③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④李申:《儒学与儒教》,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340页。 ⑤马中:《人与和——中国哲学简明读本》,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古典神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张志庆.欧美文学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