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活血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13-09-16 15:42来源:核心期刊网 作者:核心期刊网 点击:
目的 观察活血定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定眩汤,疗程均为14 d。 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对照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
  后循环(posteriorcirculation)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疾病和椎基底动脉栓塞性疾病。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PCI常见病因和主要发病机制的认识有所提高[1]。PCI的常见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动脉夹层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主要发病机制为栓塞,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椎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最常见的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导致前庭神经核缺血而发生旋转性眩晕的脑血管病。此病常见于老年人,流行病学调查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由PCI引起,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与健康。近年来,中医药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不断深入,从风、火、痰、瘀、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用活血定眩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8月来本院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6~75岁,平均58岁,病程10d~8年,平均5.69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2例,脑梗死10例,合并高血脂16例,高血压10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8岁~76岁,平均59.2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9例,脑梗死9例,合并高血脂14例,高血压9例,糖尿病7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制订的后循环缺血相关标准[2]。①慢性或急性起病,逐渐加重,反复发作;②发作性或体位性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复视、上肢麻木、持物不稳、行走不稳或跌倒;③眼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肢体瘫痪、病侧面部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④经颅多普勒示椎基底动脉痉挛或狭窄,或头颅CT、MR显示后循环供血部位梗死灶;⑤排除颅内占位、内耳疾病、眼病或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眩晕。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晚1次口服;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1次/d;灯盏花素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结合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给予相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定眩汤,药物组成: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5g,川芎12g,当归15g,葛根30g,全蝎6g,水蛭10g,地龙10g,泽泻12g,首乌15g。呕吐明显者加石菖蒲15g,竹茹15g;复视明显者加菊花15g;耳鸣加葱白10g,郁金10g;无力者加黄芪30g。每日1剂,水煎取200ml,两煎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14d。
 
  1.4观察指标
 
  中医症状、体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
 
  1.5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头昏沉或眩晕减轻,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受影响;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效率为94%;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祖国医学“眩晕”、“中风”范畴,为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灵枢·口问篇》就曾有记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便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断。《诸病源候论》“风眩候”中记载“风眩,是体虚受风,风入于脑也。诸腑脏之精,皆上注于目,其血气与脉,并上属于脑,循脉引于目系,目系急,故令眩也。其眩不止,风邪甚者,变癫倒为癫疾。”刘完素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出了“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在《丹溪心法》有“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的记载。而张介宾秉承“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提出“余则曰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儿酌兼其标。”后循环缺血最主要的机制是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栓塞为离经之血,便是血瘀;粥样硬化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常常表现为痰湿。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血瘀、痰湿证型较常见,病程较长,气虚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脾失健运,痰湿内阻,上蒙清窍。活血定眩汤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和胃;天麻熄风而治眩晕;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全蝎、水蛭、地龙三药合用共奏通经破血之功;葛根归阳明经,引药上行头面;泽泻利水渗湿;首乌补肝肾养精血。现代药理学证实半夏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天麻、葛根能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治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等缺血性脑血管病[5-6];水蛭、地龙、全蝎虫类药有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清除自由基、扩血管等作用[7];首乌有抗血小聚集、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的作用;黄芪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作用[8]。通过临床观察,活血定眩汤可能具有增加后循环动脉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其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值得注意的是水蛭、地龙、全蝎药力较峻猛,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酌定用量。
 
  [参考文献]
 
  [1]张重礼,张杰敏.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杂志,2007,15(11):854-857.
 
  [2]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3]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27.
 
  [4]洪行球,沃兴得.半夏降血脂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报,1995,19(2):28-29.
 
  [5]温宏伟,李岳军.“加味升麻葛根汤”治疗后循环缺血37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6):36-37.
 
  [6]李维香.天眩清联合葛根素治疗眩晕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1):3489-3490.
 
  [7]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26.
 
  [8]张必祺,胡申江,单绮娴,等.黄芪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及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4(1):65-68.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