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常见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栓塞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栓塞后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缺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脑栓塞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本院对收治的脑栓塞患者给予了积极有效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脑栓塞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全部患者治疗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障碍,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者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55~82岁,平均(65.35±5.21)岁。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53~83岁,平均(65.21±5.46)岁。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均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肺、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均排除伴有精神病及智力低下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护理、健康宣教、检测病情等[2]。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脑栓塞后,由于患者伴有肢体或语言障碍,患者会出现思维迟钝、寡言少语、注意力不集中等抑郁状态,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针对患者的文化背景、抑郁程度、心理素质等因素,给予语言沟通与疏导,引导患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唱歌、下棋、玩扑克等,必要时可向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病例,使患者重新树立对生活的希望。同时鼓励患者家属与其多进行沟通,给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与安慰,最终使患者放下心理负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治疗[3]。
1.2.2语言功能训练待患者意识清醒后,通过摆放患者喜爱的生活物品或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来刺激患者的视觉及听觉能力,帮助患者认识摆放物品,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发音训练。必要时可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训练可从发音过渡到词,再由词过渡到短语,反复训练,循序渐进,从而促使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1.2.3运动功能训练待患者意识、情绪、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4]。首先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如按摩、关节被动伸展、内旋等,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缩或关节痉挛,然后逐渐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坐立等动作,待患者可坐立后逐渐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在患者尝试站立时,应首先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先进行原地踏步走,待患者掌握身体平衡后,逐渐开始搀扶行走,等患者自我步态平稳后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
1.2.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当患者肢体或语言功能有一定恢复后,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穿衣、上厕所、吃饭、洗脸等日常生活活动,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喜好,安排适量的散步、静走等活动,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临床观察指标
护理前及护理后(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各指标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相关指标,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进行评定,此量表评分为0~45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进行评定,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N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NFA评分的比较(分,x±s)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