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参保情况,笔者在河南省郑州市选取了部分高校,对负责医保的管理人员及大学生进行了访谈。郑州市医保办对高校学生参保率有不低于98%的要求,但实施过程中当地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比例相对比较低,在60%~75%,学校一般不统一组织,也不要求学生全员参加。民办三本院校、公办专科院校则大都要求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在所有类型高校中也最高,一般不低于95%。而民办专科院校则由于管理体制参差不齐,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比例差距悬殊,执行规范的学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比例接近100%,执行不规范的学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比例低于50%的也很多。 四、大学生参保意愿不强 首先,大学生群体本身对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认知率亟须提高。和城镇居民一样,大学生群体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到底是什么、如何收费、哪些病种可以报销、就医时不同级别医院报销比例是多少、报销手续如何办理等问题还停留在了解不多的阶段。不认同是基于不了解,出现这种状况,不仅因为大学生年轻,自我风险意识不强,也说明国家、省、市级政府对大学生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的宣传力度还较弱,高校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不足,使得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医疗参保情况模糊不清,更谈不上主动参与额外的商业保险。各级政府和高校可以考虑运用网络等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开展进一步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此外,学校代办投保仍是大学生获得医疗保险的主要方式,学校为其投保,其基金的筹集、运用及运营缺乏公开化、明晰化。这就有待于各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学生在真正了解、熟悉医疗保险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保。 其次,中国的大学生医疗保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公费医疗时期。抛开国家及高校的投入,仅从大学生群体角度来看,统招大学生的医疗保障经历了完全公费医疗阶段——绝大部分公费医疗阶段——部分公费医疗阶段——社会保险阶段。一方面,由完全免费到按周期缴费,大学生群体需要过渡性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医疗费用逐年高涨,农村家庭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好,没有必要花这个钱。在缺乏对健康和自身疾病预防方面的充分认识时,他们很难积极主动地了解自身医疗保障的有关内容和参加其他形式的商业保险,这种情况从根源上制约了中国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 再次,现在城市的发展注重功能区域的分布,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开始建立高校园区或大学城。这种教学区域大都远离城市中心,建在偏僻、安静的地方,有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但是,这也为大学生看病就医增添了许多不便。高校园区或大学城多为新建区域,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尤其是大型医疗卫生机构。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一般会在校园内设立校医院,为学生服务。然而,校医院一般规模较小、服务水平低,没有详细的科室分布,只具备门诊接诊能力,药品种类也不够齐全。大学生有很多病种和突发意外情况的治疗需要先到校医院就诊,经校医院同意后再向其他的大型医院转诊,手续繁杂,且对于大病、急病容易耽误宝贵的就诊时间。 现阶段,对大学生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该在其针对性、适用性、可持续性和大学生群体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认知度、认可度方面下功夫,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大学生的保障水平。就长远发展而言,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应该逐步构建一个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作为制度基础,以商业医疗保险、社会慈善、助医贷款作为社会和市场有效补充的多层次共同作用的保障体系。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