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记者在出镜时都提出了千篇一律的援助呼吁“灾区急需要药品、帐篷”,缺乏对灾区现场的独特发现与思考。不过有电视台记者还是坚持独立思考,并不人云亦云。通过细致调查,有记者发现离雅安县城很近的龙门乡隆兴村陷入被忽视、救援物资匮乏的困境,于是建议救援部队对灾区展开拉网式排查,呼吁不能只关注偏远乡村,也要把县城附近的村落纳入救援范畴。记者还发现村里没有发电机,村民的手机无法充电,于是呼吁要保证一个村子配备一台发电机。记者只有身入灾区、心入灾区,才会催生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力,发现“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不会浮光掠影,拾人牙慧。只有这种渗入了记者独立精神以及“走转改”精神的呼吁,才能真正发挥急灾民之所急的作用。 问题探源 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是若干环节和要素的集合体,现场报道也不例外: 采访对象→记者→新闻事实(现场、细节)→受众 以上揭示了现场报道的生成过程:采访对象向记者讲述新闻事实,记者把富有现场感的新闻事实告诉受众。记者会和三方面因素发生联系:采访对象、新闻事实、受众,记者做好现场报道也应具备对应的几方面意识:采访对象意识、新闻事实意识和受众意识,而新闻事实意识的范畴由主题意识、现场意识和细节意识构成。上述雅安地震现场报道的问题,均与记者缺失这些职业意识有关。 1.受众意识 在现场报道,记者不仅需要换位思考,围绕受众的信息需求确定报道重点,也要从受众的听觉习惯出发展开报道。表达口语化、报道明晰都是出镜记者受众意识的体现。 2.采访对象意识 多从采访对象出发去提出问题,譬如访问时尊重采访对象、紧扣采访对象的现场回答及反应即兴提问、述评等。 3.主题意识 主题是凝聚报道内容,使上下文产生内在关联的红线。明确了主题,记者才清楚采访和报道的指向,才能有的放矢,提高采访的针对性和效率。 4.现场意识、细节意识 利用现场事物尤其是现场细节表现主题,是出镜记者的基本要求。在现场见闻与报道主题间搭建桥梁是生成优秀出镜报道的重要条件。在出镜报道中讲现场不难,难的是讲出现场的特点和有特点的现场,而在繁杂现场抓取有价值的细节难度就更大。故事好讲,细节难寻,记者要有披沙拣金的慧眼,善于找到能表现主题的细节,也能从细节中提炼主题,建构出意义与细节有机结合的现场话语文本。 报道行为反映报道意识,而报道意识又指引着报道行为。报道行为不当往往源自于报道意识的偏误。只有“报道”而没有“现场”属“伪”现场报道,而只有“现场”却忽视“报道”同样是“伪”现场报道。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