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后,一些电视台纷纷暂停原有节目安排,改为地震直播特别报道。记者们兵分多路,冒着生命危险,挺进到灾区各个角落,展开有关雅安地震的立体报道。经过2008年5·12汶川地震直播报道的历练,不少记者的出镜报道水准有了较大提升,不过灾害报道的突发性所衍生出的报道准备仓促、现场头绪繁杂等特点以及环境恶劣、报道压力所致的记者身心疲惫,都会直接影响记者的应变能力与报道水平,雅安地震的现场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其他一些现场报道中也存在。 雅安地震现场报道的缺失 雅安地震的出镜报道记者在“出镜”方面基本达到要求,表达流畅,注重交流感,“洗”去了生硬背稿的痕迹,不过在“报道”方面却不尽如人意。 1.提问的指向性不强,采访不简洁,报道冗长 以下为某记者在雅安一医疗点的采访实录: 记者:您伤哪儿了? 伤员:臀部。 记者:怎么受伤的? 伤员:在卫生间躲避时被破碎的玻璃刺伤的。 记者又把话筒转向在旁边一产妇病床前巡视的医院院长,想了解医院接诊这名产妇及接生的情况,院长开始娓娓道来,访问节奏非常缓慢,结果电视信号中断,其后的采访内容无法呈现。 其实在灾害新闻的现场采访时间急迫,记者要学会快速采访,迅速抓住关键信息简短提问。实际上,上述采访案例中记者提问的指向应为现在的救治情况及困难所在,而非回忆过往,尤其是回忆受伤经历会让痛苦的记忆刺入伤员渐趋平复的内心,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因此记者要从受众及采访对象心理出发明确采访目的,分析受众的信息需求,思考如何提问才能体现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与关爱,把由此延伸出的采访目的凝聚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例如“救治”、“困难”。问题越浓缩,记者的头脑就越清醒,越不会被纷杂的现场扰乱思绪,采访漫无目的、节奏拖沓的情况也就越不易发生。 2.叙事不清,话语框架及话语形式欠斟酌 在雅安地震灾区,一位地方台记者报道某企业捐赠了800平方米的组装活动板房和8套箱房。报道未对板房和箱房的差别做任何说明,开篇直接提及板房将送给某中学,而后记者出镜:“今天启运的第一批活动板房当中,我身边的箱房可能是大家没见过的。”似乎箱房就是活动板房中的一种。而后记者只介绍了箱房的优点,并提及箱房将送至芦山县人民医院。因报道拍摄的始终是同样的活动房画面,加之前面记者出镜时叙事模糊,把箱房与活动板房混为一谈,报道也未交代箱房与活动板房的关系,观众产生困惑也不足为奇:怎么同一批活动板房一会儿送中学一会儿又送医院?倘若记者在报道开始就先总述“板房送中学,箱房送医院”的安排,再分述板房、箱房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功能差异方面说明它们分别赠予中学和医院的原因,观众的困惑就不会产生。出镜报道为“听”而说的特点要求记者根据受众听觉习惯仔细斟酌话语框架及话语形式。 3.应变能力及利用现场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 有记者在灵关中学安置点采访一位在临时就诊点看病的妇女: 记者:您好!打扰一下,看什么病? 妇女:给自己拣药,也给孩子拣药。 记者:小孩怎么啦? 妇女:感冒、拉肚子。 记者:家里几口人? 妇女:四口人。(情绪有些难过、激动) 记者:有点激动,孩子生病也着急,对不对?没关系,没关系,医生也在,药品都是送达了的。 妇女:帐篷里都是水。(哭起来) 记者:下雨了,对不对?好,谢谢! 记者转身离开,留下那名妇女伤心地哭泣,紧接着记者走到镜头前直接呼吁社会捐赠感冒药等物品。其实记者在结尾呼吁前完全可以从妇女的哭泣、帐篷的积水说起,再带入到呼吁物资捐赠,因为记者耳闻目睹的这些现场事物与记者的呼吁存在紧密联系。 而对上述案例中妇女哭泣的另一应变方式是与这位妇女一同去她居住的帐篷,用镜头记录下帐篷积水的情况。画面的力量远胜于苍白的话语,描述往往比叙述更能打动人心。而后呼吁爱心捐赠也就水到渠成。 出镜记者在现场会遭遇很多突发状况,采访前准备充分、现场随机应变都很重要。事前明确采访主题,预想多种可能遭遇的变故并思考应对方案;面对突变情况,快速思考它与报道主题的关联性,看能否为我所用,这些都是增强记者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除了应变力,现场把控力也是记者胜任现场报道的重要素质。现场报道的现场感不是一种点缀,而是贯穿全篇的红线,不仅播报、描述要有现场感,访问、点评也要有现场感,要充分利用现场事物,学会从它们引入访问、点评,学会在现场事物与主题表现之间搭建起连接的桥梁。 4.缺乏独特的发现与思考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