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化品格建构的重点在于过程的建设,在于实践操作,集中体现在教师自在文化和自为文化的两次转化中。 (一)目标——角色转型 教师文化品格的建构要顺应教育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我们学校的教师文化品格建构是在我国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学校文化面临重建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特别重视课程改革带来的对教师文化品格的要求。 就实质而言,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教师文化品格,重中之重是重塑教师的角色。面对课程改革大势和以精彩童年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探索,教师要勇于自我挑战,重新体认并自觉转变、拓展角色。“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职业性质决定的符合社会文化期望的角色及其行为模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即社会文化的不同期望,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② 新课程体系和以精彩童年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探索要求教师有如下转变: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课程结构的建构者、课程进程的组织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由课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变革学习方式共同建构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合作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促进者和评价者。由关注学生课程学习进展,转变到直面生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由重“应试知识”的教育,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精神教育上来等。 (二)过程——两次转化 教师自在文化是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文化样式,惯常性、自发性、自然性是其基本特征。“所谓自在,就是由于一种文化样态在生活中有高度的认同性和流行性,所有人对之‘习以为常’、约定俗成,以至达到‘日用而不知’的状态”。③简言之,教师的自在文化就是教师习以为常的教育状态。 教师自为文化就是教师努力超越、摆脱那种自在而生、自然发展,依从自然态度和自发秩序的教育生活方式,自觉追求一种以教育观念、理论、制度为基本生存手段的教育生活方式。④简言之,教师的自为文化就是教师自主、自觉追求的理论所指向的教育生活,是一种理想的新的教育生活。 教师的自在文化和自为文化都可能有它们的消极面,也都有它们的积极面。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活的转变中,扬长弃短,实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是教师文化品格建构过程的关键。摒弃教师自在文化中的消极面,形成和谐、平衡的教育生存方式,这一转化的过程,是教师自在文化的自为化。避免教师自为文化中的消极面,稳固教师自为文化中的积极面,让它沉积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之中,成为教师新的教育生活的常态,这一转化过程,是教师自为文化的自在化。 这两次转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实践这两种转化,教师的素养得到提升,教师文化得到赋予、革新、平衡和适应,从而使教师文化品格的建构得以实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的实现得到保障。 (三)支点——平台建设 为实现教师文化品格建构中角色转型和两次转化,我们学校建构了多个支点,撑起了教师文化品格建构的各种平台。支点一:新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向教师生活嵌入的平台,包括与专家对话活动、专项理论学习活动、读书沙龙活动、学校网站的教育视野栏目、沪太书评活动等;支点二:课堂实践和诊断平台,包括“精致杯”评优课、“三课三反思”的沪太教研、网络教研、五步十段的微格研究等平台;支点三:反思型文化平台,包括备课的教后反思制度、精致论文评比活动、学校网站的教育随笔栏目等平台;支点四:教师自为文化展示平台,包括沪太讲坛、德育论坛、班主任沙龙、教研组博客群等。支点五:教师学习型组织合作平台,沪太双小青年教师共同体、感动沪太系列故事演讲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李清臣.教师精神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9 [2]葛金国\、吴玲、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53 [3][4]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3.71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