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对写作存在畏惧心理,提起写作就厌烦、头大。那么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喜欢写作乐于表达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在此,笔者想结合谈一点体会。 一、鼓励为主,树立自信 小学生写作文是练习使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初始阶段,作为教师来说,一不能要求太高,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形成心理障碍,甚至束缚了他们自由发挥的手脚,从而动摇信心,失去兴趣。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让他们尝到写作的喜悦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引导,用心鼓励,时常赞美,不断激发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能自信地表达自己,并且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鼓励和积极评价。针对学生在写作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比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的段落等等,教师如果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就会感受到写作带给他的快乐和成就感。还有就是,对于学生一些写的比较好的作文或者段落,要在班上作为范文进行展示或传阅,让学生分享写作成功的喜悦,从情感上乐意写作文。 二、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扩大阅读量,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生活经历,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头脑,积累素材,是开阔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作文有畏难心理的学生,大多感觉无话可写,而根本原因就在于积累不够。笔者认为,从读到写,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广泛阅读。引导学生多读,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定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除多读课文外,还要读一些精品散文、美文、小说等,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背诵经典片段,积累优美语句,并且体会其中的意味、情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阶段,消化释放。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学会消化、释放。除了要对一些阅读材料进行解析讲评,帮助学生理解外,还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对平常的积累进行消化、释放,灵活运用阅读积累的语言材料,筛选加工积累的素材,积极运用积累的写作方法等。只有这样将积累由内而外地巧妙释放,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情文并茂,增色出彩。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