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形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本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三个工作方向为起点,由工作方向→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基础学习领域包括德育教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学习领域包括理实一体课程、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课程体系架构就此形成。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 3.1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成立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项目组成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在教师到企业锻炼实习、教学模式改革、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共同开发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进行尝试探讨,研讨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岗位标准、人才培养目标、技术服务、生产性实习、订单培养以及制定校企合作有关制度等。 3.2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建设思路,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采取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训以及聘请企业专家举办讲座等形式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业技术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优秀教学团队。 3.3 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新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和场景教学,由“教法”向“学法”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实际工程案例为载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努力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着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衔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案例教学试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往大有提高,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完成项目任务,专业课程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教学效果较试行前显著提高。 3.4 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学生评价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评价模式改革建设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三评合一”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新的评价模式通过在专业班级进行试点,学生上课出勤率明显好转,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中渐渐出现了多练、多学、多问的好现象,学生也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 4 结语 面对多方压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抓住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遇,从注重规模的“粗放式”发展,积极转型升级为注重质量、特色的“内涵式”发展。紧紧围绕“合作企业、工学结合”的主线,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继续创造条件,进一步创设校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工交替的合作育人环境,逐步推行“工作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将企业与学校、职业素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覃志奎,蓝雪芬.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J].大众科技,2012(08). [2]宋雅静.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2). [3]周海泉,何筱敏.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