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与学的关系 “工学结合”是一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工与学关系可表述,学习的目的是工作,工作的过程促进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循环进行,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然而,在实践中,“工学结合”通常被简化为“两段式”,即“前期的单一学习(实训)”+“毕业单一实习”的形式。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并未参加过真实的生产活动,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再加上就业压力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更换实习岗位和实习单位,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的真正目的。由此可见,应广泛探索“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做好毕业实习前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工学交替、学分制等灵活、弹性的结合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中的社会(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需要强化社会、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一是社会(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引导专业建设。主要任务是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制订工学结合的相关法规、制度等保障措施,为工学结合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制定企业用工职业培训制度,规定社会用工必须参加职业学校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同时规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专业设置指导,重组后的学校实力,设置不同的专业优势专业,把专业办出特色。既要保留学校间的相互竞争,又要避免学校间的招生大战,把学校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上来;制订具体的教学标准,包括具体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等。使职业教育规范化、有序化;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引导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向前发展。二是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获取相应的回报之外,还有其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就助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等等,同样也应把参与职业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列入企业的社会职责之中,把职业教育列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三是学校要强化管理、创新管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四是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高低和教育的成败,所以教师本人应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提高执教能力。 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的运行机制 3.1 建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 通过制度、立法、宣传等形式,规定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通过宣传督促其尽责任,使学校、企业、政府以及教师承担的责任明确、具体、到位,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障机制。 3.2 专业建设的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学校教学与管理机制 学校应进行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工学结合形式,建立教学和管理创新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评价模式。多途径提高师资伍的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加强双“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增强实训基地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夏晓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3-4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发布时间:2010-11-26). [3]吴丽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4]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