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隐性文化内涵 隐性文化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属于精神性范畴[1]。它难以用文字或符号等表述而显现于外的,一般是非组织的,无一定计划和安排,尽管这种文化建设者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但受教育者则是无意识的、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习得文化,如校风、班风、学风、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团队精神等[2]。 如果说显性文化偏重知识、技能等认知性因素的传授,那么隐性文化则更侧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术性发展目标的教育,以暗示、习得、熏陶等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学生的非认知心理的作用,来实现其教育价值。 2 隐性文化的特征 隐性文化是精神性范畴的校园文化,它以暗示、习得、熏陶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化师生,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具有以下特征[2]: 2.1 暗示性 显性文化的明示教育是直接告诉受教育者“你应当怎样做”或“你应当做什么”;而隐性文化的暗示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自己回答“我应当怎样做”或“我应当做什么”。因此,这种教育是和谐的、平等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愉悦的,产生的效果是深刻的、长久的。 2.2 广博性 隐性文化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 它不仅涉及以学校建筑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宏观、微观的物质环境,也涉及整个学校的课堂、宿舍的精神氛围;不仅涉及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也涉及学校领导、学生管理者、后勤人员以及作为教育实践对象的学生;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也涉及课外活动和师生的日常生活。 2.3 人文性 隐性文化能起到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情感,化情感为人格的作用,由此及彼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它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同注重知识传授的显性文化相比,隐性文化更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3 民办高职院校隐性文化建设缺失现状与原因探析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科技与人文的分立,实用性课程先后进入大学,明示着高等教育从装备心灵发展精神力量向注重实用,强调专业训练方向转化,这导致了大学精神及其思想灵魂的失落,而缺乏深层文化底蕴,以实用主义对待人生和社会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是心灵空虚,丧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3]。 高职院校的定位目标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各领域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出市场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挑战的基本点,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竞争中,胜者存,败者亡,关键是办学实力,而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从“三无”起步,因此她充满活力,但缺少实力。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经历着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由建校初期的求生存,求认同转变为求发展、创品牌,并逐步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要在市场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得竞争优势,由于隐性文化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且深刻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其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在走片面强调人的职业性、忽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弯路。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技术教育、过重的功利性培养,使得高职院校一度沦为职业训练场所,出现了知识、人格和文化的严重割裂[4]。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缺失更为严重,主要原因表现为: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校时间较短,资金运作等问题,导致其办学质量相对较低,教育的产业性特征决定了民办教育不能只讲求公益性而应当适度追求经营效益,因此对于某些见效慢,不明显的投入往往得不到决策层的一致通过。 其次,民办高职的质量评判标准也是从其就业情况加以评判的,最佳的办学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5]。 再次,民办高职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在学生个性发展方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学生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父母亲人的溺爱,养成了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滞后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淡漠的集体观念,空白的信仰、挫折承受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导致缺陷[6]。很多教育者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但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怀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进行着教育工作,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学生心智的成熟、行为的规范、性格的塑造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基于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中的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尽可能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学术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职教文化。 4 当前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众多的教育者都已意识到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4.1 流于表面 停留在美化环境、治理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钱财搞绿化、硬化、房屋更新。仅凭治理者个人主观意志、爱好去行事,根本没有考虑自身文化背景、环境特点,使最能彰显文化底蕴、凸现校园特色、交融山水美景的校园建设显得杂乱无章。 4.2 毫无新意,忽视本校特色,特色活动没能有效传承 不了解其文化特点,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因陈守旧、东施效颦,不思改革创新,忽视建立本校特色,工作死气沉沉导致举办的活动没有文化影响力;而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没能很好地延续为品牌活动。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