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让留守儿童感受和他人一样的关注指数。
(1)给孩子一个理念:这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热爱这个集体,一视同仁,友爱互助。
(2)给孩子一个寄托:这是我的家,无论面对多少困难,都有人会为你伸出扶助之手。
(3)给孩子一种习惯:这是我的家,永远是那么温暖,随时可以停靠。
2、组建一个“爱心帮帮团”
(1)教师扮演帮帮团团长。通过建档,教师对班里的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都很了解。老师要主动与外出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孩子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用心去洞察他们的学习、情感、态度变化。
(2)全班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包括留守儿童在内,只要班里的哪位留守儿童有哪方面的困难或问题,就自主或在老师的指引下,对他们进行帮助或间接教育。比如,学困一档采用“一对一”的方法,由一名优等生来带一位学困生,负责课外帮助补习。
(3)班外热心邻居。对于农村走读留守儿童,可以调动其邻居朋友一起来帮助、监督他们。
(4)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应调动家长全面参与到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督队伍中来。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或犯错时,更需要家长们的支持与帮助。
(5)村委。村委是家长的直接社会管理者,可以协调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
3、尊重个性,合理沟通
留守学生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必须重视个体帮助与引导。通过逐步、真正了解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在个体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办法。教师应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可以采用多种沟通方法。
A、书信沟通。
B、手机短信沟通。
C、QQ聊天。
D、面对面沟通。
通过各种沟通,让留守儿童能够深刻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关爱,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感。
三、定期整理,规范管理
1、定期整理。
(1)整理出持续和暂停计划的档案
在整个“关爱计划”实施后,教师应该定期整理,把需要帮助的和不需要帮助的整理出来,比如看护人变更信息整理,有的家长如果都回来监护了,那么我们可暂停“留守儿童关爱”档案,但仍需进行一阶段的过渡期关注。因为家长的来去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其余的个人档案,教师进行定期小结记录,并确定下一步措施。
(2)、整理出个别特殊的档案,并寻找解决方案。
对于帮扶教育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法进行的,把他们档案列入特殊档。班主任教师与领导及其他教师共商对策。
2、规范管理。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