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深化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数学作业只重视知识考察,却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思维训练价值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差,学生因作业而伤脑筋,教师因班有“懒童”而“战火”不绝,作业成了师生关系中一个微妙的障碍物。鉴于此,我们应依据新课改要求,本着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赋于作业新的价值:让作业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长,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作业的价值,实现减负增效呢?设计能提高学生能力的,能飞扬学生个性的,能让学生获得最优发展的“个性化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让作业体现趣味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作业中添加趣味,融入情景,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完成,就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主动接受作业,做起作业来乐此不疲。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以布置作业:1、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2、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外表涂上不同的颜色。3、向家长或同学说它们的特征。这样通过找、做、涂、说,让学生不仅对作业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丰富了生活体验,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让作业体现自主性
教师习惯布置等量和难度统一的数学作业,方便批改,但这也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显然难以适应学生认知结构和智力因素客观存在的层次性,只有承认并尊重、利用这种差异,切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多梯度、多样化的作业,给学生留有包括作业内容、形式、数量和完成方法自主选择的空间,才能实现由依赖向独立、被动向自主的转变,满足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要求。
三、让作业体现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远离生活实际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数学的另一半世界。因此,不仅教学中应该把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而且数学作业也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让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让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