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共同体是一种专业性的团队,是在学校推动下或教师自发组织下,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形成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因此,我们倡导合作共享的文化引入教研组,通过角色职能的再优化、主题活动的再设计、研修能力的再提升三大途径,构建学习型的教研组,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引领教师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形成一种以学习、合作、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教科研文化,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型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专业性的基层组织,其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该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对“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合作、共享文化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成效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共同体是一种专业性的团队,是在学校推动下或自发组织下,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形成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团体。因此,我们倡导合作共享的文化引入教研组,即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构建学习型的教研组。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引领教师带着研究的目光从事教学,形成一种以学习、合作、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学校教科研文化,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角色职能的再优化 教研组、备课组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校本研修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共同体文化建设的基础。但传统教研组结构单一,具有事务化和形式化倾向,主要工作是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般地听课、评课等,老师也往往处于一种“要我学”的被动状态。针对教研组管理职能不明晰的问题,我们融入共同体的概念,对学校的教研组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让管理工作的目标发生相应的变化,对角色职能进行优化。 为使教研组适应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要求,学校按不同的学科分为五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艺术教研组、科技教研组。教研组层面下,语数英学科又以不同的年级分成年级备课组和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小组。共同体小组成员除了一线教师,还包括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学习组织。 教导处发挥指导服务功能,把工作重心往下移,给教研组更多的自主权:针对以往科组长身兼多职,工作满负荷,自身创意和智慧发挥的空间有限等情况,选拔了两名专业素养较高的老师,他们不再担任班主任工作,专门任大教研组长一职,承担起引领、改进和完善组织管理的职责。在年级组中选拔备课组长,带领组内老师以教学问题为驱动,自主设计开放的研讨交流活动。教师共同体中的小组长,带领大家对教学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校把管理的主体扩大,促进不同层面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开设QQ交流平台和微信群,把教研组活动的场所由办公室延伸到网络,促进教师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二主题活动的再设计 为了不让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更聚焦、更有实效性,我们对教研组研修活动进行再设计,提升教研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管理意识,这种设计是由教研组长、年级备课组长、教师发展共同体组长策划与执行的。 1.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我们成立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主要由学科教研组长、年级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各类立项课题负责人及成员组成,以4~6人的学习小组重组教研形式。在教研机制的指引下,各个共同体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通过一起交流教学中的实践问题、集体备课、主题分享、主持教研、微讲座、小课题研究等形式,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来强化自身的学习。教师们在对话、合作、共享、互动的实践中生成自己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实现了自主管理和学习,从而实现个人的专业发展。 2.以课例为抓手,创“思研评”三位一体的教研制度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以学校课题“先学后研·四步三清”课堂研讨为例,如何强化老师们对新教学模式的认识、运用和完善呢?学校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与教师共同体的交互功能,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的内容从原来侧重教师的如何“教”转变为学生的如何“学”,把学习单的内容,小组合作的培训,学生的预习、质疑、展示和当堂训练等设计落到实处。课例的展示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常态的年级研讨课、年部展示课、学科公开课,全校的跨学科精品课,家长开放日的观摩课,对外交流的成品课等。我们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知识落实的有效性、黑板使用的合理性五个维度设计教学评价进行课堂观察,提升教师课堂设计、组织与点评的能力。“思研评”是以年级备课组或共同体为单位的一个包括说课、上课、备课、反思的研究展示过程。在交流研讨等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让老师们明白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改、怎么改,一节课上如何落实预习跟踪,合作植入如何,展示精彩如何,练在当堂到位没。在“思研评”的交流互动中,老师们敞开心扉,集智探讨,形成一种浓郁的研究氛围,使一系列实操中的问题有了最优的解决办法,使老师从自己的“硬茧”中走出来,很自然地把同伴先进的教学观念和科学的教学手段移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感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被同伴关注,当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扬时,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借助共同体文化,教师之间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专业对话和合作学习的实践中通过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为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提供丰富的发展资源,教师自身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革。 3.开设“教师大讲坛”,品味职业幸福 为了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我们打破了“只有专家才能引领”的定式思维,形成同伴互助式的培训特色。以个人技能优势,带动同伴发展,打造一支优秀的合作团队,从而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利用每周例会的时间,开设“幸福大讲坛”。在这个讲坛上,有校长的通识培训,从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到学校管理、教科研理论培训,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以年级为单位的主题分享,老师们通过讲述故事、歌舞、朗诵、小品等形式与同事们分享点滴幸福;有以学科为单位的研修主题分享:语文科“如何有效的前置预习”、数学科“陪伴培训培养——小组构建”、英语科“课改改到深处是文化”、课题组“学而有道·研而有法”、三年级备课组“在合作中增智,在合作中成长”、四年级备课组“小组学习案例分享会”、五年级备课组“乡村四月案例分析”……这既是一个展示教师风采的平台,更是教师思维碰撞的地方,也是促进专业发展的大讲台。它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学校研修文化的独特光彩,有效引领了学校教研组的创新发展。 三研修能力的再提升 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教研组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研修能力薄弱的问题,我们重点邀请专家入校,作为教研组的“外援”对教研组成员的专业成长起到引领和扶持的作用,以实现教师研修能力的再提升。 我校特别关注专家在校本研修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为教研组都配备了校内或校外的指导专家。学校参加区教研室“科学课堂”,成为两所实验学校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皮连生、庞维国教授定期进校诊断、指导。成立学科工作室等,聘请区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等学科专家组成一支专家团。有的专家会定期参加教研组日常研修活动,协助教研组长落实、改进并完善“主题式”研修活动;有的专家在校教学大奖赛或教学视导期间,集中一段时间参加教研组活动,配合教研组长对本教研组的学习现状和课堂教学能力进行“听诊把脉”,提出今后教研组发展的改进措施。借力登高得以望远,有了专家的引领和名师的指点,教师走出了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了理念,拓展了视野,在不断的智慧交流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当前,基于教师共同体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只是一个尝试,要真正成为一个能够推动教师及学校发展的批判性平台,形成学校文化,需要良好的环节和机制。只有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把握其理论内涵,深刻地领悟它生成的思想内核,才能切实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深化课程改革、改进学校质量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