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学琴过程中弹奏大量的练习曲是提高手指基本功和训练各种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完美演奏乐曲更好的表达音乐情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李斯特《钟》是一首以炫技为特点的练习曲。这首乐曲不但有着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还显示出作曲家丰富的想象力。练习曲《钟》是一首很好用于扩展手指技术的作品之一,也成为学琴者进入高级阶段的必学曲目之一。
一、乐曲创作背景
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中重要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无与伦比的程度,有评论家说他“培育了一代键盘巨人”。李斯特作品数量庞大,音乐作品多达700余首。
他的早期作品多为钢琴曲,其中包括大量的钢琴改编曲。这种钢琴曲不但起到了传播歌剧与交响乐新作品的作用,更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的另一个突出成就表现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体裁—交响诗,他主张标题音乐,为作曲开辟了新的途径。
《钟》创作于1831年。当时一场扣人心弦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演奏会使李斯特被受感染,恢复了他在演奏和创作上的激情,并且有了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的念头。于是他选用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b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主题(第三乐章钟声回旋曲)改编而成钢琴曲《中》,后来成为《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作品67中的第三首。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导,我将从过创作背景、乐曲结构分析、弹奏技术及触键和用力方法四个方面对李斯特练习曲《钟》进行解析。特别是在弹奏远距离音程跳跃、单手同时演奏旋律和颤音、快速跑动音群在华彩性质的经过句中的弹奏等技术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总结。
二、乐曲分析
全曲为三段式结构,运用多次的主题重复和变奏,所以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征。
1.前奏
#g小调,6/8拍,前四小节左右手交替弹奏八度,音色清脆,力度变化由P到渐落,模仿被敲击的钟声在远处回荡,给人空旷的遐想空间。
谱例1
2.呈示段
从第5-21小节,乐段开始主题一出现(谱例2),该段为平行乐段,平行乐段中的重复结构有助于加深主题印象。两个乐段同样在高音区运用不同的主题变奏手法变奏出不同节奏的钟声。
第5-13小节为第一乐段,乐段开始就标明masemprebenmarcatoilterra(一直强调主题)。右手主题旋律全部由短小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并且用跳音演奏,左手以短巧的滑音带过,整体感觉较为轻快,犹如清晨教堂里传出清脆悦耳的钟声,感觉非常安静、协和的气氛。(谱例2)
第14-21小节为第二乐段,主题旋律加入装饰音进行变奏,在高音区的弹奏更加接近对钟声的模仿。左手将原来的滑音变成跳音,使音乐色彩更加明亮,更能逼真地奏出小钟的鸣响。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一个小的对比(谱例3)。
谱例2
谱例3
3.中段
第22-61小节,两个主题变奏运用了高难度及复杂的演奏技巧,淋漓尽致的表现出钟声效果,同时也是对演奏者演奏技巧水平的一个考验。
第一乐段第22-30小节,乐段开头引入新的主题(谱例4),该乐段可分为三个乐句。
三个乐句不断地向上三度模进,把乐曲推向一个小高潮强调新主题的出现。左右手相互交替,右手双音向下模进,仿佛各种小钟相互撞击产生的音响效果。
谱例4
第二、三、四乐段运用各种演奏技巧,左右手旋律交替,主题进行加花变奏形成辉煌华丽的乐段。
4.再现段第62-103小节,同样运用变奏手法再现呈示段,体现出回旋曲的特征。
5.结尾第104-148小节,速度更为快些,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把全曲推向高潮。大量和弦的使用和强烈的力度对比营造出所有钟声撞击出的浑厚声响,最后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三、技术难点
李斯特练习曲《钟》按演奏技术分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右手远距离大跳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