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艺术扶贫工程”是福建省艺术馆以“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为视角,面向112所贫困小学的6000多名农村青少年儿童进行的对口艺术教育与帮扶活动。全省82个文化馆500多名专业干部参与了这项扶贫工作,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朗诵、剪纸、器乐、文学等多种门类的艺术课程。偏远山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校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学生各方面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且多数是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家长频繁换岗和搬家导致艺术教学刚刚初显成效,却因学生转学而被迫中断,这些问题在艺术扶贫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艺术扶贫学校的音乐课主要以歌唱教学为主,乐理知识为辅。歌唱不同于舞蹈、美术、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因为发生器官在身体内部,如何发声无法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只能通过打比喻和亲身演唱,让孩子们用耳朵听、用心去模仿。但这些乡村学童音乐素养都比较差,没有音乐基础,没有音高概念,说是唱歌不如说是喊歌,尽管教师努力示范,可往往是收效甚微。艺术扶贫课程目前只能作为兴趣班开展,以年级为单位,学生自由报名,不同年龄阶段的演唱能力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尽管面对的是一群乡村孩子,但教师们授课态度一样不能马虎,课程内容一样要有所设计,使之更具综合性、愉悦性和趣味性。
一、重视发声练习,提高歌唱能力
为了提高艺术扶贫学校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基本技能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发声练习。目前参加艺术扶贫音乐兴趣班的孩子们年龄大概在6-10岁,“这个阶段的孩子音色纯净、明亮、透彻,自然音域为小字1组c至小字2组的e,最佳音域在小组1组的e至小字2组的d①。”练声时音域过低容易导致声音疲劳,过高则容易造成学生声音沙哑、发炎等病变,因此要给孩子选择适合他们音域的发声曲。发声练习一般排在每节课开头的十分钟,尽量做到少而精,注意难易程度,由浅入深。我们可多用比喻手法,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将发声的原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比如我们选择形像性很强的笑声训练,引导学生设想有趣情景,大笑时我们的横膈膜都会自然张开,这就刚好应了我们对歌唱呼吸的要求了。在童声训练发声教学中,应照顾到孩子的天性、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不要让孩子们去面对枯燥的发声练习曲,抹杀他们的音乐兴趣,应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梦想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发声练习才能真正焕发活力。
二、介入乐理知识,普及基础素养
基础素养在音乐课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乡村孩子缺乏艺术资质就放弃这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尝试从节奏单一的歌曲入手,如整首乐曲都是四分音符的《小星星》,通过歌谱视唱、手打拍子、小游戏等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告诉孩子们节拍、节奏、音符等基础乐理知识。当孩子们掌握四分音符后,可选择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相混合的歌曲,如《数鸭子》《新年好》《找朋友》等,通过对比的方式告诉学生们这两种音型的不同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新的节奏型,如增加附点四分音符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增加附点八分音符的《幸福的花朵》、增加十六分音符的《嘀哩嘀哩》,以此类推。当孩子们掌握的节奏型越多,就相应地选择难度相对高一点的歌曲。学习新的节奏型也要先从篇幅较小的歌曲入手,比如要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可先从篇幅短小的《粉刷小工人》入手,然后再演唱《拾麦穗的小姑娘》这类篇幅较长得歌曲来巩固这两个音型。也许有些资质较差的孩子永远无法准确唱好这些节奏型,可他们至少知道了这些音乐知识,这不仅达到艺术启蒙教育的工作目的,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歌唱。
三、增加音乐赏析,营造艺术氛围
在艺术扶贫学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不仅可以让单纯的声乐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培训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和一双“音乐的耳朵”,完善学生的人格素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歌唱起到互补式学习的作用。播放的曲子可以是一些优美、高雅的民族音乐、经典性的世界名曲,选择短小精炼、感情深邃、意境盎然、形象鲜明、易于记忆的音乐。比如通过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告诉学生们关于瞎子阿炳的故事,通过《欢乐颂》的片段赏析让孩子们知道贝多芬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音乐家。教师也可以围绕课堂教唱歌曲的风格和内容开展音乐欣赏课,比如课堂上教唱《祖国,祖国我爱你》,那么我们也可以相应地欣赏一些爱国电影歌曲,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闪闪的红星》《王二小放牛郎》等。教师还可以将我省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融入赏析环节,让孩子们更多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四、布置课后作业,培养音乐记忆
长期以来,音乐课的所有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教学误区。作业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通过作业教学,可以使学生巩固、内化学得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欲望。音乐作为一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的教育门类,其课后作业应更具愉悦性、趣味性、生活性,所以音乐作业布置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根据不同的上课内容,把作业题目设计为“小小作曲家”“我来当老师”“七彩音乐画”等富有童趣的名字让学生耳目一新。例如课堂教唱《小星星》,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小小作曲家”,鼓励孩子们把1、2、3、4、5、6重新组合,变成另外一首全新的《小星星》,在下次音乐课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他的小小创作。又如课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七彩音乐画”,让孩子们根据对乐曲的旋律、节奏、音程、力度、速度等感官直觉,给乐段配上色彩,加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类似这样的方法加强孩子们的音乐记忆,为上好下一堂音乐课打好基础。
五、尝试合唱训练,激发和声思维
在艺术扶贫学校的音乐课上加入合唱训练是一件十分有难度的尝试,乡村孩子们的艺术基础十分薄弱,很多时候能把音准唱对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合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分成三个小组,一组唱1、一组唱3、一组唱5,让他们体会三个音融合在一起时的和声音效。我们也可以通过音乐赏析环节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中外优秀童声合唱作品,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
“练声十分钟,歌唱十五分钟,乐理十分钟,音乐赏析十分钟”,通过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有限的45分钟音乐课也能让农村孩子们学到大量的音乐知识。艺术扶贫工程并非奢望把每个孩子都成为大艺术家,而是希望通过播种文化和文化熏陶的方式给孩子们的艺术世界打开一扇窗户。尽管各门类的扶贫教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扶贫队伍的教师们仍深感任重道远。大家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采取更加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拓宽乡村学童们的音乐视野,从艺术和精神层面予以帮助,对他们扶精神、扶智力、扶艺术、扶修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
注释:
①宋珍珍.《儿童歌唱教学艺术—让童年的歌声更美好》,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3月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