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红与黑》创作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阿尼玛”原型、“死亡”等心理分析的解读,同时注重在内容表达过程中借助人物心理情绪,揭示作品魅力,且引导读者在《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的带动下,产生“疑问”,而后带着“疑问”,探究于连与父亲、母亲、玛特尔小姐等的交际,并在面对不同人群的心理表现,最终掌控到《红与黑》中心思想,解读主人公人生阅历,反馈作者实际内心世界。本文从《红与黑》心理分析入手,并阐述了于连主要心理表现。
【关键词】《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
一部小说将引起众多人的研究,而在《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研究过程中,应从人物行为角度出发,探究于连行为表现,而后分析于连等人物心理特征的描绘,继而通过对于连、玛特尔等的心理分析,尝试研究《红与黑》中欲望的表现,并由心理分析特色,了解故事剧情的发展,且明晰司汤达在《红与黑》创作过程中所灌输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独特的心理见解。以下就是对《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
一、《红与黑》心理分析特色
1、红:生命力的宣泄
在《红与黑》心理分析过程中通过“红”的表现彰显了生命力的宣泄,如,在于连死后,作者写道:“她急忙跪下,对博尼法斯和玛格丽特的回忆,无疑给了她超人的勇气……吻着他的额头”。在此段心理特征描绘过程中,突出了阿汤达所要表达的讽刺心理,但从玛特尔的一系列心理表现来看,于连对于玛特尔来说不仅是自身所追求的“不令人打哈欠”的爱情,同时亦是在上流社会中的支柱,战斗的责任,即“战斗心理”的表现。而阿汤达自身属于“性情热烈”的人,其喜欢冒险,但在《红与黑》爱情心理描绘过程中,强调了对爱情追求过程中期待、矛盾等的心理表现。此外,在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情感心理分析过程中,呈现出“既爱又怕”的心理表现特征,即于连在与德·瑞那夫人结合过程中,于连将德·瑞那夫人投射为母亲形象,寄托自身恋母情结,但当德·瑞那夫人孩子病倒时,于连内心“恐惧”心理开始发挥作用,促使于连开始逃避与德·瑞那夫人的感情,最终当于连追到玛特尔小姐时,彻底忘记了德·瑞那夫人,而德·瑞那夫人选择了死。即“乱伦”情感的表现,突出了《红与黑》中对生命宣泄的心理。
2、黑:对阴影的抑制
在《红与黑》中,“黑”即是作者对主人公心灵压抑的特色化特写,当于连处在“超我”谴责生活环境中时,他为了进入到上流社会中,逐渐在个人生活、物质利益等层面表现出“阴影”心理,如,为了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环境中,于连在“阴影”心理的驱动下,背诵了《圣经》,同时为了维护自身正常生活,充当保守党密探。此外,从于连童年成长经历角度来看,在于连阴影心理表现过程中,表达了于连对父亲、兄弟存有敌意,同时“敌意”心理现象的产生,促使主人公于连在生活事物处理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警惕心理,且认定每一个人都存在危险,最终对身边的人或事均开始产生敌意,觉得自身始终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此种“阴影”心理分析特色是阿汤达自身阅历的显现,即作者阿汤达在幼年便丧失父母,因而在对于连心理特征描绘过程中,赋予了其“冷漠无情”的心理表现,同时注重对主人公于连孤独内心的描写,寄托自身情感元素。
3、红与黑:冲突心理
在《红与黑》创作过程中冲突心理分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红与黑》在一般性心理冲突描绘过程中更为注重将爱与惩罚,如,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爱情经历,爱与投机,爱与责任、爱与嫉妒等冲突心理表现出来,继而以对立因素的表达方法突出故事情节;
第二,在《红与黑》二级性心理冲突表现过程中,涵盖了双方对立、互不相容心理的心理表现内容。如,于连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聪明——愚蠢、自卑——自尊、真诚——虚伪二级性冲突心理的表现。同时,由于阿汤达生活在战争年代,因而在《红与黑》冲突心理表达过程中亦注重借助人与环境的冲突,表达人物心理特色。如,于连在进入上流社会过程中,为了突破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开始寻求自我价值表现的路径,而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形成了聪明——愚蠢冲突心理。
二、于连对死亡的心理分析
在阿汤达《红与黑》心理分析过程中,赋予了于连对死亡的恐惧、迷恋心理,即作品中写道,当19岁于连进入到教堂时,在教堂跪凳发现了写有“路易·让雷尔在贝藏松伏法……”的碎纸屑,而后于连相信圣水缸旁的鲜血具有神圣性,因而从中即可看出,于连在面对死亡时,具有迷恋的心理。此外,作品在对于连经历进行描绘过程中,亦描绘于连爱上了一个小山洞,并认为偏僻的山洞有着惬意的意蕴,可以赋予人快乐,而实则山洞映射了墓穴,即山洞即为于连死亡的归宿。同时,当于连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开始产生迷恋死亡的心理,即为了逃避爱情受挫的事实,于连逐渐开始走向死亡。如,“幸好向他宣告他的死期来临的那一天阳光灿烂,大自然喜气洋洋,于连勇气百倍……”则是于连对死亡心理的表现,既迷恋又恐惧,存在着冲突心理。
三、结论
综上可知,阿汤达在《红与黑》创作过程中人物心理的特色表现实则是自身内心世界的彰显,即阿汤达将自身生活经历寄托于主人公于连身上,继而通过对于连童年时期对父亲、兄弟的敌意,对德·瑞那夫人爱情的心理冲突、对死亡的迷恋与恐惧等心理分析,表达了作者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坎坷生活,同时,在坎坷经历中与于连一脉相承,父母早亡,从未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因而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聪明——愚蠢、自卑——自尊的冲突心理。
【参考文献】
[1]张武军.“红与黑”交织中的“摩登”——1928年上海《中央日报》文艺副刊之考察[J].文学评论,2015,11(01):99-109.
[2]李桂全.不断被涂写的“羊皮纸”——《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在新中国60年的变迁[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12(06):17-19.
[3]王东风.“《红与黑》事件”的历史定位:读赵稀方“《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有感[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3(02):17-23+16.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