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杜布罗夫斯基》中的反农奴制思想   

时间:2016-10-25 09:50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胡兵 点击:
【摘要】《杜布罗夫斯基》中描写农奴主之间、农奴主与农奴之间的激烈矛盾,农奴与农奴主之间不可能的婚姻,映射出小说作者对农奴制的憎恶。小说写在农奴制改革之前,对农奴制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什么是农奴制、俄国封建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摘要】《杜布罗夫斯基》中描写农奴主之间、农奴主与农奴之间的激烈矛盾,农奴与农奴主之间不可能的婚姻,映射出小说作者对农奴制的憎恶。小说写在农奴制改革之前,对农奴制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从什么是农奴制、俄国封建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小说与俄国农奴制改革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去解读此小说,最后由小说回到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再次看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关键词】杜布罗夫斯基;农奴制;改革
 
  《杜布罗夫斯基》是俄国大诗人、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普希金晚期创作的中篇小说。普希金创作小说有4大特点:简单凝练、具有史诗情节、注重内心感受、情感化和抒情化。小说创作于俄国封建农奴制时期,而同时期的法国早已经过大革命的洗礼,脱离的封建制,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普希金年轻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以及俄国1812年对抗拿破仑的战争,尤其是在拿破仑兵败后俄国青年军官打到法国巴黎时的所见所感,法国的先进和俄国的落后,使得他们越发觉得有改革俄国社会的必要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就是本着把俄国建成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发动的一场贵族革命,普希金虽然没有参加,但是他是支持十二月党人贵族军官的,他也是本着反对农奴制,改变俄国贫穷落后的社会现状的梦想写的这部中篇小说的。
 
  小说情节梗概是贵族青年弗拉基米尔·杜布罗夫斯基的土地被贪婪而有权势的贵族基里拉·彼得罗维奇·特罗耶库罗夫征收。杜布罗夫斯基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得到正义,于是集结了一帮农奴并劫富济贫,做了“绿林好汉”。为了报复特罗耶库罗夫,杜布罗夫斯基潜入了特罗耶库罗夫家中,不料却爱上了特罗耶库罗夫的女儿玛莎,因而放松了警惕,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玛莎的父亲出于个人利益,将女儿嫁给了一个老贵族。杜布罗夫斯基在阻止这场婚姻失败之后,变得心灰意冷。最后他解散了自己的团伙,到国外隐居去了。在解读这部著作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俄国的农奴制。
 
  一、俄国的农奴制
 
  俄国农奴制是指在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在社会最低层,实际上就是农奴。早在11~12世纪,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1649年颁布的《法律大全》使地主农民的依附关系在性质上起了重大变化,但凡登记在某地主名下的农民,即使不订立租约,也将永远依附于地主;而且,使原来仅限于个人终身的农奴依附关系成为连同子女亲属在内的、世世代代继承的农奴依附关系,成为一种完全不可废止的关系。它明确宣布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从此农民完全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绝对受地主支配。《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俄国从此走上了农奴制的道路,中央集权制的俄国与农奴制俄国溶为一体。
 
  二、俄国封建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小说的创作时间是在1832年,主要是围绕特罗耶库罗夫与杜布罗夫斯基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展开的,特罗耶库罗夫是俄国一个腐朽、残暴、野蛮、愚昧的封建大地主,他与弗拉基米尔·杜布罗夫斯基的生父安德烈·杜布罗夫斯基本来是一对好友,虽然安德烈是个卑微的退职近卫军中尉,但特罗耶库罗夫却对他很尊重,后来,他们之间出现了一点小摩擦,关系逐渐疏远,直到特罗耶库罗夫想打安德烈土地的主意,利用他的人脉和权势,巧取豪夺了安德烈的所有产业,导致他俩关系完全破裂,安德烈后来郁郁寡欢,最终忧郁而死。他的儿子起初是在近卫军当骑兵上尉,最后由于其父业尽毁而落草为寇,从一个地主阶级被迫转变成一个农奴阶级。
 
  与其说《杜布罗夫斯基》是一本写特罗耶库罗夫与杜布罗夫斯基两个人之间矛盾的小说,不如说是一本写俄国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之间矛盾的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被陷害后,进行反抗特罗耶库罗夫的第一个举动是放火烧死寄宿在他家(当时已经是特罗耶库罗夫财产)的为特罗耶库罗夫效命的陪审官、警察局长等官吏,这些官吏替最后落个烧死的下场,痛快了农奴们,但惹怒了这个大地主,而新任的警察局长软弱无能,对潜逃在外的杜布罗夫斯基一伙儿束手无策。从这个事件来看,农奴反抗地主压迫剥削最惯用的手段是破坏地主财产,而后落草为寇。
 
  杜布罗夫斯基成为农奴阶级“代言人”之后,反抗特罗耶库罗夫的第二个举动是乔装打扮成法国人,用重金贿赂的方式变成了特罗耶库罗夫女儿玛莎的家庭教师,杜布罗夫斯基处心积虑,大费周章,就是为了除掉特罗耶库罗夫,为其父报仇,可是,在担任仇敌女儿家庭教师仅仅三周的时间内,杜布罗夫斯基情不自禁爱上了芳龄十七岁的玛莎。本来,杜布罗夫斯基已经做好缜密的行刺规划,但是,在遇到玛莎后,竟然愿为她放弃复仇。这里映射了俄国农奴在反抗地主阶级迫害上带有自身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这有点类似近代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杜布罗夫斯基对仇敌女儿心存幻想,最后竟不忍对仇敌痛下杀手。同时,杜布罗夫斯基因自己个人原因从决定刺杀仇敌转而原谅仇敌,这期间的转变他没有与农奴伙伴商量,而是独自决定,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农奴阶级组织上的松散。普希金仿佛暗示了这样的组织在反抗地主阶级中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杜布罗夫斯基领导的反抗大地主特罗耶库罗夫的第三个举动是破坏仇敌女儿婚姻,和玛莎长相厮守,最后以失败告终。玛莎以已“宣誓”为由,已然是大龄公爵的新娘,拒绝跟杜布罗夫斯基私奔。大龄公爵名叫威烈斯基,是个拥有三千农奴的富足田庄主人,生活不检点,对女人格外热情,是个十足的老色鬼,当玛莎美丽的外表深深吸引了公爵时,公爵创造各种与玛莎亲近的机会。两个家族间互相拜访一两次后,大龄公爵便向玛莎求婚,玛莎刚开始是拒绝的,但是父亲特罗耶库罗夫眼里一点都不觉得唐突,心里只惦记嫁妆的事。“女孩子家在订婚的时候全都要哭是她们的老规矩,公爵,现在咱们来谈谈正经事,谈谈嫁妆吧。”可以看出特罗耶库罗夫不惜牺牲女儿一辈子的幸福心里只有金钱利益的贪婪。而玛莎是用沉默反抗这门婚姻,把希望寄托在父亲的怜悯仁慈上。出于父亲的要求与现实的压力,玛莎违心地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可见在普希金看来,以甜蜜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纵观普希金的小说作品并联系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由于传统观念的深远影响,长辈的权力(尤其是父权)对女性的婚姻常起着决定性作用。
 
  俄罗斯是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俄罗斯婚礼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一婚礼须在教堂进行;其二婚礼要得到双方父母的祝福;玛莎与公爵的婚礼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由于受封建社会和东正教教义教规等影响,沙皇俄国妇女一向处于顺从的、被支配的地位,单方面要求女子贞洁,婚后妇女必须服从丈夫,婚后不能离婚。在教堂里举行的婚礼神圣不可背叛。普希金小说里的女性形象都反映出了这一特征。
 
  小说的终结是杜布罗夫斯基解散团伙儿,离开他领导的农奴斗争,去到国外隐居。这一个结局反应出农奴与地主之间斗争的不彻底性,这映射了普希金的阶级局限性。普希金出生于贵族家庭,他的贵族身份使得他只能站在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的立场上反对封建农奴制,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他不能进一步将农奴反抗地主的运动发展下去。
 
  三、小说与农奴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小说于1941年出版,20年后,俄国颁布了闻名世界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提供了大量资金,1861年改革是俄国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这20年里,小说在俄国尤其是在俄国有志贵族青年中广为传阅,这些有志青年如同当年的普希金一样,都是俄国“睁眼看世界一族”,他们为同时期欧洲大陆上法国繁荣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所震惊,想把俄国变得像法国一样先进的国家,在这些有志贵族青年中脱颖而出的一位领袖就是俄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1838年,亚历山大出访欧洲列国,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到了瑞典、丹麦、德国、瑞士、意大利、英国等国,所见所闻所感,耳濡目染中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亲身的体验,对比俄国社会的贫穷落后,亚历山大决心改革俄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农奴制这种野蛮和没有效率的社会经济制度,使得俄国在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从而也就决定了农奴制在俄国最终被废除的命运。战败实质上是因为俄国经济政治体制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而农奴制是导致俄国工业政治落后的根本原因,国内有识之士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普希金在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中反对农奴制的心声,在要求国家改革这一制度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小说中的种种矛盾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农奴制,改革农奴制后,俄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此矛盾牢记于心,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普希金.刘辽逸,译.杜布罗夫斯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魏春丽.浅析普希金小说创作之特点[J].青春岁月,2013,04:35,34.
 
  [3]曹维安.俄国农奴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163-168.
 
  [4]倪思然,常瀚文.追求个性自由独立,彰显崇高人性理想——从普希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其人生价值观[J].创新,2012,06:108-110+128.
 
  [5]于健.普希金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体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