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可以说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重要主题。随时间的流逝,不论青春之美还是爱情之美都会变得脆弱。然而莎士比亚仍然力图在诗中寻求超越时间的永恒。本文试以莎士比亚第五首十四行诗为例,结合文艺复兴文学的时代背景及其他时间主题的作品,分析时间主题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想的转变。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包含一百五十四首诗,最早出现于1609年。第一首到第十七首主要赞颂一位年轻人的美貌,并奉劝其结婚生子。其中,第五首深刻讨论了“生命与时间”的问题。在诗中,他把时间同时比作两个看似矛盾的意象——缔造者和毁灭者。整首诗中,“时辰”二字只出现了一次,然而深入观察诗歌,则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时光易逝”的伤感和对永恒的期许。
1、对时间的描绘
“那些时辰曾经用轻盈的细工,织就这众目共注的可爱明眸。”诗的开头两句就描写了时间的创造力。时间被比作灵巧的工匠,用温柔的双手塑造女人美丽的面容。莎士比亚肯定了时间创造美的能力,却用“时辰”二字表明这种美是难以持久的,流露出悲观情绪。而一个“曾”字则暗含了下文的转折。
很快,时间的真实面貌就被揭开了。它是一个毫不留情地宣判人死亡的暴君。然而它的宣判不会很快来临,因为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美丽会逐渐走向衰老。一幅季节变换的图景由此展开:
终有天对它摆出魔王的面孔,
把绝代佳丽剁成龙锺的老丑;
因为不舍昼夜的时光把盛夏,
带到狰狞的冬天去把它结果;
生机被严霜窒息,绿叶又全下,
白雪掩埋了美,满目是赤裸裸;
时间从不止息,它把繁华的盛夏变成阴沉的冬天,用厚厚的白雪掩盖生机,人的美貌也躲不过这样的摧残,时间仿佛掐着人的喉咙,让人透不过气。作者对生命的短暂感到悲伤,呈现出消极感。
2、时间意象
第五首十四行诗呈现了一组相对的意象——灵巧的工匠和残忍的暴君。尽管这两个意象的特点存在差异,对它们的描写发挥着共同的作用,即展现时间的残忍无情。其缔造者角色为毁灭者的形象进行了反差的铺垫。
随时间的流逝,小女孩会变成漂亮的女人;脆弱的嫩芽会长成大树,这都是时间强大塑造力的结果。然而它近乎疯狂地毁坏了自己创造的一切。漂亮女人成为老妪;大树尽管活的持久,也要归于尘土。这使得原本矛盾的意象集中于展现时间的残忍无情。
二、莎士比亚的时间观
诗歌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呈现。在第五首十四行诗中,莎翁自身对时间的态度也有所体现:时光的确短暂易逝是令人悲伤的;但幸运的是,“永恒”可以以其他形式实现。
1、悲观情绪
第五首十四行诗将时间看作喜怒无常的暴君,既摧残美好事物,又宣判生命的终结。而对时间的描绘也不局限于第五首。例如,第二首中,“当四十个冬天围攻你的朱颜,在你美的原地挖下深的战壕”,时间是一柄破坏力十足的锄头;第十九首中,“饕餮的时光,去磨钝雄狮的爪,命大地吞噬自己宠爱的幼婴”,时间是血腥的怪兽;在第六十五首中,时间如此强大以至于黄铜、石头和大地都要受它的统领。
时间主题在其他作品中也不罕见,作家们对它的态度则各不相同。中国先哲孟子表达对于时间流逝的豁达态度,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莎翁则不如庄子乐观。面对时间无止境地流走,人的力量微乎其微。然而,有没有实现“不朽”的方法?
2、对永恒的追求
为抵抗时间的毁灭性,莎翁试图打破时间局限。在他的诗中,不少抽象意象承载着永恒的意义,如“诗歌”和“爱”。第十八首诗中写道,“只要人类能呼吸,能看见;我的诗就会存在,而你的生命也会延续”还有第一百零一首,“诗神,我要教你怎样使他今后和现在一样受景仰”,这些都体现了对精神上永恒的追求。
有些十四行诗则传达了比精神永恒更加现实可行的方法,即繁衍。第五首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那时候如果夏天尚未经提炼,
让它凝成香露锁在玻璃瓶里,
美,和美的流泽将一起被截断,
美,和美的记忆都无人再提起;
但提炼过的花,纵和冬天抗衡,
只失掉颜色,却永远吐着清芬。
夏天的香气可以被提炼,留存于瓶中,使花朵以芳香的形式抵抗严冬。在莎翁眼中,这便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大自然以繁衍的形式实现永恒,人也是如此。因此,莎翁化身成一个传道者,劝诫年轻人早日安定,繁衍子女以实现永生。
由此可以发现,莎翁对于时间流逝的态度并非全然消极。他面对此种现实,积极地寻求思想的升华,最终收获达到永恒的方法。
三、时间主题的盛行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曾涌现出一大批时间主题的文学作品。文艺复兴诗人大多强调时间的毁灭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揭示真理的功能。他们的诗歌折射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1、自我意识觉醒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一部分,英国文艺复兴于伊丽莎白时期达到顶峰,其最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文学。除莎士比亚外,其他著名的作家包括:弗朗西斯·培根、约翰·多恩和埃德蒙·斯宾塞。他们的作品中也有对时间的呈现。例如,在《告别词:节哀》中,多恩把时间比作一副圆规,展现出爱之永恒;斯宾塞的七十五首十四行诗中,“试将凡物化不朽,肉体凡胎犹且逝”。
漫长的中世纪,文学作品的主题大多围绕宗教元素,神学作品是占据图书馆的主流文学。尽管出现过诸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世俗题材,但相比当时盛行的宗教题材只是九牛一毛。文学题材由宗教向世俗的转化,深刻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2、生命的有限和永恒
宗教占据着中世纪思想文化的大部分。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态度大多比较消极,把理想寄托于所谓“万能的上帝”。布道者也极力宣扬虚幻的观念:现世的苦难能换得来世的幸福。并且构造出“天堂”的模样等待逝者去追寻。当世学者们所讨论的问题让人匪夷所思:一根针尖可以容下多少个天使?夏娃有没有肚脐?
文艺复兴引领的新文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它脱离了中世纪的宗教传统、文化法则和哲学原理;二是它在道德观上反映了世俗的追求。它抛却了对于上帝的盲目信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因此,人们展开了对与人相关的主题的探究,时间主题由此盛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原理,物体产生于时间,也消亡于时间。时间的运动是线性的,因此过往和未来都难以掌控,只有当下才是可以掌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强调时间的毁灭性,诸如镰刀、沙漏一类的意象常被用来展现时间的残酷性。更重要的是,相比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人生无常”与“及时行乐”的主题占据了文学作品的大部分。典型的如罗伯特·赫里特的《致少女·珍惜青春》:花开堪折直须折,流年荏苒逝如飞;今夕花开犹含笑,明朝凋零空余枝。人们开启了对现世之永恒的追求,即通过奋斗长留伟名。
四、总结
莎士比亚的第五首十四行诗对时间的缔造者和毁灭者形象进行了极为生动的描绘。这首诗不仅是对时间易逝的悲观情绪表达,更是对如何实现永恒的探索。而莎士比亚并不是唯一的一位描写时间的诗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时间”题材极为盛行。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对现世幸福和对精神永恒的追求取代了中世纪的盲目信仰,暗示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刘炳善,罗益民.英国文学选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