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的视觉语言主要是指影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主要包括画面造型的形式元素、镜头元素、运动表现等。本文主要从视觉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体会《茶》之神韵。
【关键词】纪录片;茶;视觉语言;分析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茶》的制作团队充分调动丰富的视觉语言,创造出一种独属于茶的气场。
一、《茶》视觉语言之形式元素
1、构图:多样的画面构图
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通过画面呈现景物或人物的相互方位、空间范围、透视关系等,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相应的构图形式有斜线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式构图、垂直线构图等。
(1)斜线构图
《茶》第1集31:30处讲到传统的揉捻技艺需要一块木板来帮忙时,画面中的木板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斜在观众面前,之后就是两位师傅脚踩一麻袋茶沿木板揉捻下滑,观众的视线自然而然随木板的指向去观察,采用斜线构图能给人除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以外的第三维度的空间印象,视觉上显得自然而有活力,醒目而富有动感。
(2)曲线构图
第2集3:15处,表现维吾尔族汉子米吉提向喀喇昆仑山山顶进发、冒险寻茶时用了“S”形构图,人骑在马上,行走在“S”形的道路上,给观众的视觉以一种韵律感、流动感,有效地表现了被摄对象的空间和深度,路途的艰难曲折可见一斑,更体现了“冒险”这一行为。
(3)黄金分割式构图
第2集26:33画面的黄金分割处,年轻的茶背子在古道上走,然后慢慢淡出,一位老者慢慢淡入,拿着拐杖在小道上走,这时他身上的背子不见了,最后就连他的背影也消失在了小道上,镜头微微拉开,小道伸向远方,此时的黄金分割处产生了纵深感,更是一种历史纵深感,一个茶背子的一生,结束了,那个靠人力被茶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
2、色彩:全片淡雅的绿色基调
色彩分冷暖,有轻重,可以带给观众膨胀收缩的感觉也可以带给观众前进后退的感觉,不同色彩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觉不同,由此所产生的感情倾向自然而然也就不同。绿色是自然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系,有一种和谐、舒展、宁静和稳重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的色彩。《茶》是关于树叶的故事,必然离不开绿色调,全片的洗眼睛系列,叫观众看着舒服,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感觉。当然,这样铺天盖地的绿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效果。也正是这绿色的茶叶在世界各地均形成了以当地文化为根基的“茶文化”,在一批又一批爱茶、恋茶的“茶人”身上不断地发生着与茶有关的各种事。由此,茶从日常升华为文化,从饮料升华为生活美学。
3、光影:出彩的光影变化
光是影视画面的灵魂,影视视觉形象的记录离不开光,影像的各种艺术表现力都离不开光线。因为光线可以表现对象、描绘对象,可以形成色阶层次和空间效果,营建画面的气氛。光线的造型手段具有其他造型手段无法替代的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力。《茶》多处巧妙运用光影,营造出特殊的画面效果。第1集13:22处唐云跟茶农一块儿采茶时,逆光下一只手轻轻掰动茶叶,手占到画面一半以上,优美的轮廓清晰可见,诗意的效果也由此产生;第4集19:40处呈现茶园全景,阳光从画面左上角撒下来,光斑闪耀在茶叶上,接着,镜头在茶叶间移动,光斑若隐若现,茶叶随风微微晃动,那是生命的韵律,那是勃勃生机……
二、《茶》视觉语言之镜头元素
作为非酒精饮料,恬淡、柔和才是茶的品性,才是茶文化的精髓,同样也是《茶》的镜头语言风格。《茶》中不同景别的运用与组合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尤其是特写和远景的运用对整个影片淡雅风格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特写镜头的广泛使用
特写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如同诗歌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由于其空间关系的独立性,可以很自然地成为画面语言连接的纽带的重心。《茶》充分用特写镜头描述细节,从一叶嫩芽、一套茶具、一碗点好的茶粉到口边的一次啜饮,沉浸并走进细节之处,用捕捉的敏感度来得到最朴实的资料,把细物微象、凡人小饮、瞬间情致,绵密地表现出来,生活中的茶味和茶饮中的生活,因镜头的贴近而显得更加熨帖,画面的感染力得到增强,观众犹如处在现实的环境中。
2、远景画面的巧妙运用
远景画面展现空间开阔,包含的景物范围大,物体的细部被消解和淡化,画面显得空灵和含蓄,视觉形象简洁明快,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茶》中远景画面在升华感情的同时巧妙实现转场,让人回味,其在阔大的景象中——山川之中、云雾之中、葱茏之中,蕴涵的是对胸廓、胸襟的召唤。如第1集20:10处女孩曾亿馨跟随师爷采茶,最后镜头上摇,画面由两人采茶的近景升到茶园的远景,葱茏之中感情得到升华,但是此时画面并没有切出,而是下一段的解说词介入,巧妙的转入制作黄茶的过程,过渡自然。
三、《茶》视觉语言之特技摄影
《茶》除正常拍摄(三脚架、摇臂、轨道、航拍等),还大量使用微距、高速摄影、长镜头、延时摄影、冒险性拍摄、创意性拍摄等,这使得《茶》中任何一个镜头拿出来静止不动,都是一副精致的画。其中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的拍摄方式堪称典范。
1、高速摄影形成慢镜头
在《茶》系列纪录片中,创作者多用慢镜头记录下很多制茶的动作。比如,茶农采摘茶叶时,轻轻掰下叶尖的一瞬间;滚烫的开水倒进茶杯,干枯的茶叶瞬间饱满的动作;机械化操作下,茶叶在容器里来回挤压的场面;搓茶、抖茶、摇青、杀青的过程。通过高速摄影记录这些短瞬动作,然后正常播放从而将时间“稀释”。让茶叶接触到茶农的手时细微颤动的场面,茶叶遇上滚水时瞬间舒展的动作,茉莉花扑向茶叶的轻柔飞舞和泉水翻腾的晶莹剔透都以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来,让观众了解到茶叶制作的每一道小工序,足够他们细细品味,达到《茶》系列纪录片记录茶文化的宗旨。
2、延时摄影
延时摄影就是长时间定时定格延时拍摄,亦称低速摄影、定时定格摄影或“缩时”摄影,是一种定时、间断记录并以明显变化的影像再现景物缓慢变化过程的手段。《茶》中延时摄影所拍摄的画面多用于实现转场,像第1集6:22处起的一段延时摄影实现了上下两个段落之间的过渡,使得上一段所介绍的景迈山春茶和下一段布朗族村寨举行茶祖节之间实现自然衔接,如此雄伟壮观、干净细腻的延时摄影画面在令人震撼窒息的同时,巧妙转场,不禁令人叫好。
四、结语
纪录片《茶》通过多变的形式元素、镜头元素和特技摄影等视听语言的组合,使得本片产生一种多维度的欣赏性,从而使本片的思想内涵完美地融入到了作品中来。
【参考文献】
[1]任金州.电视摄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8:54.
[2]高雄杰.影视画面造型[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97.
[3]任金州.电视摄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8:36.
[4]杜方云.浅谈慢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2014,4.
纪录片《茶》视觉语言分析字数:3136来源:青春岁月2016年12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纪录片的视觉语言主要是指影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主要包括画面造型的形式元素、镜头元素、运动表现等。本文主要从视觉语言的角度进行分析,体会《茶》之神韵。
【关键词】纪录片;茶;视觉语言;分析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下简称《茶》)是中国首部全面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茶》的制作团队充分调动丰富的视觉语言,创造出一种独属于茶的气场。
一、《茶》视觉语言之形式元素
1、构图:多样的画面构图
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通过画面呈现景物或人物的相互方位、空间范围、透视关系等,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相应的构图形式有斜线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式构图、垂直线构图等。
(1)斜线构图
《茶》第1集31:30处讲到传统的揉捻技艺需要一块木板来帮忙时,画面中的木板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斜在观众面前,之后就是两位师傅脚踩一麻袋茶沿木板揉捻下滑,观众的视线自然而然随木板的指向去观察,采用斜线构图能给人除横向维度和纵向维度以外的第三维度的空间印象,视觉上显得自然而有活力,醒目而富有动感。
(2)曲线构图
第2集3:15处,表现维吾尔族汉子米吉提向喀喇昆仑山山顶进发、冒险寻茶时用了“S”形构图,人骑在马上,行走在“S”形的道路上,给观众的视觉以一种韵律感、流动感,有效地表现了被摄对象的空间和深度,路途的艰难曲折可见一斑,更体现了“冒险”这一行为。
(3)黄金分割式构图
第2集26:33画面的黄金分割处,年轻的茶背子在古道上走,然后慢慢淡出,一位老者慢慢淡入,拿着拐杖在小道上走,这时他身上的背子不见了,最后就连他的背影也消失在了小道上,镜头微微拉开,小道伸向远方,此时的黄金分割处产生了纵深感,更是一种历史纵深感,一个茶背子的一生,结束了,那个靠人力被茶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
2、色彩:全片淡雅的绿色基调
色彩分冷暖,有轻重,可以带给观众膨胀收缩的感觉也可以带给观众前进后退的感觉,不同色彩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觉不同,由此所产生的感情倾向自然而然也就不同。绿色是自然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系,有一种和谐、舒展、宁静和稳重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的色彩。《茶》是关于树叶的故事,必然离不开绿色调,全片的洗眼睛系列,叫观众看着舒服,给人一种宁静淡雅的感觉。当然,这样铺天盖地的绿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效果。也正是这绿色的茶叶在世界各地均形成了以当地文化为根基的“茶文化”,在一批又一批爱茶、恋茶的“茶人”身上不断地发生着与茶有关的各种事。由此,茶从日常升华为文化,从饮料升华为生活美学。
3、光影:出彩的光影变化
光是影视画面的灵魂,影视视觉形象的记录离不开光,影像的各种艺术表现力都离不开光线。因为光线可以表现对象、描绘对象,可以形成色阶层次和空间效果,营建画面的气氛。光线的造型手段具有其他造型手段无法替代的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力。《茶》多处巧妙运用光影,营造出特殊的画面效果。第1集13:22处唐云跟茶农一块儿采茶时,逆光下一只手轻轻掰动茶叶,手占到画面一半以上,优美的轮廓清晰可见,诗意的效果也由此产生;第4集19:40处呈现茶园全景,阳光从画面左上角撒下来,光斑闪耀在茶叶上,接着,镜头在茶叶间移动,光斑若隐若现,茶叶随风微微晃动,那是生命的韵律,那是勃勃生机……
二、《茶》视觉语言之镜头元素
作为非酒精饮料,恬淡、柔和才是茶的品性,才是茶文化的精髓,同样也是《茶》的镜头语言风格。《茶》中不同景别的运用与组合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尤其是特写和远景的运用对整个影片淡雅风格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特写镜头的广泛使用
特写画面在电视节目中如同诗歌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由于其空间关系的独立性,可以很自然地成为画面语言连接的纽带的重心。《茶》充分用特写镜头描述细节,从一叶嫩芽、一套茶具、一碗点好的茶粉到口边的一次啜饮,沉浸并走进细节之处,用捕捉的敏感度来得到最朴实的资料,把细物微象、凡人小饮、瞬间情致,绵密地表现出来,生活中的茶味和茶饮中的生活,因镜头的贴近而显得更加熨帖,画面的感染力得到增强,观众犹如处在现实的环境中。
2、远景画面的巧妙运用
远景画面展现空间开阔,包含的景物范围大,物体的细部被消解和淡化,画面显得空灵和含蓄,视觉形象简洁明快,因而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茶》中远景画面在升华感情的同时巧妙实现转场,让人回味,其在阔大的景象中——山川之中、云雾之中、葱茏之中,蕴涵的是对胸廓、胸襟的召唤。如第1集20:10处女孩曾亿馨跟随师爷采茶,最后镜头上摇,画面由两人采茶的近景升到茶园的远景,葱茏之中感情得到升华,但是此时画面并没有切出,而是下一段的解说词介入,巧妙的转入制作黄茶的过程,过渡自然。
三、《茶》视觉语言之特技摄影
《茶》除正常拍摄(三脚架、摇臂、轨道、航拍等),还大量使用微距、高速摄影、长镜头、延时摄影、冒险性拍摄、创意性拍摄等,这使得《茶》中任何一个镜头拿出来静止不动,都是一副精致的画。其中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的拍摄方式堪称典范。
1、高速摄影形成慢镜头
在《茶》系列纪录片中,创作者多用慢镜头记录下很多制茶的动作。比如,茶农采摘茶叶时,轻轻掰下叶尖的一瞬间;滚烫的开水倒进茶杯,干枯的茶叶瞬间饱满的动作;机械化操作下,茶叶在容器里来回挤压的场面;搓茶、抖茶、摇青、杀青的过程。通过高速摄影记录这些短瞬动作,然后正常播放从而将时间“稀释”。让茶叶接触到茶农的手时细微颤动的场面,茶叶遇上滚水时瞬间舒展的动作,茉莉花扑向茶叶的轻柔飞舞和泉水翻腾的晶莹剔透都以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来,让观众了解到茶叶制作的每一道小工序,足够他们细细品味,达到《茶》系列纪录片记录茶文化的宗旨。
2、延时摄影
延时摄影就是长时间定时定格延时拍摄,亦称低速摄影、定时定格摄影或“缩时”摄影,是一种定时、间断记录并以明显变化的影像再现景物缓慢变化过程的手段。《茶》中延时摄影所拍摄的画面多用于实现转场,像第1集6:22处起的一段延时摄影实现了上下两个段落之间的过渡,使得上一段所介绍的景迈山春茶和下一段布朗族村寨举行茶祖节之间实现自然衔接,如此雄伟壮观、干净细腻的延时摄影画面在令人震撼窒息的同时,巧妙转场,不禁令人叫好。
四、结语
纪录片《茶》通过多变的形式元素、镜头元素和特技摄影等视听语言的组合,使得本片产生一种多维度的欣赏性,从而使本片的思想内涵完美地融入到了作品中来。
【参考文献】
[1]任金州.电视摄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8:54.
[2]高雄杰.影视画面造型[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97.
[3]任金州.电视摄像[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8:36.
[4]杜方云.浅谈慢镜头在纪录片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2014,4.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