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凡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承载、寄托着画者的情感。尤其是中国画,更是讲求画家情感的抒发。中国画对于情感的抒发,表现在中国画的诸多方面,本论文分别从以下各个方面探讨了情感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抒发方式:一、中国画在用笔上对于线条的粗细、转折、急缓、抑扬顿挫、浓淡干湿的表现;二、中国画在色彩上的运用——“随类赋彩”与“色之来,发乎于性情”、“意足而不求颜色似”的色彩观;三、中国画在造型上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形神兼备”;四、在构图中的“计白当黑”。无不体现着画者对于情感的表达、抒发与再现。
【关键词】中国画;创作;情感
中国画的创作过程,是艺术家借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画者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方式。“情充于内,而成像于外”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在感情精神层次对艺术的深入认识。因此,凡优秀的国画作品,无不寄托、承载着画者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思想内涵,和画者对自然、人生的莫忠态度。画家通过中国所特有的绘画语言——笔墨、构图、透视、色彩等,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达给观赏者,以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和人生态度。
一、线
线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绘画语言,通过不同的线条来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语言。“怒写竹,喜写兰”是以线传情达意的真实写照。毛笔作为中国画特有的作画工具,它由富有弹性的兽毛制成,一它可以存储一定量的水,方便画出持续的线条,而不枯竭;二制成毛笔的兽毛的弹性,可以根据用笔者提按顿挫,描绘出丰富的线条痕迹,不同的线条诠释着画家不同的思想情感,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顿挫、浓淡、刚柔、虚实等,使人们的心理产生快慢、刚柔、节奏等不同的感受,因此,凭借绘画作品中线的形态,便可洞察画家的内心丰富的情感状态。
例如顾恺之在他的《洛神赋》中,用线起伏、绵延,均和、舒缓,细若游丝,成功地刻画出了曹植对洛神可望不可及,无奈离去的悲情。
梁楷性格豪放不羁,嗜酒自乐,性情不拘小节,他在《泼墨仙人图》中,用水墨挥洒的手法描绘出先仙人修后步履蹒跚的癫狂醉态,有寥寥数笔勾绘出吸纳人面部沉醉的申请,表现出了丰富的幽默感。寄托了画家狂放不羁,超然世外的性格。
徐渭在他的《墨葡萄图》中行笔豪放泼辣,用墨痛快淋漓,画中动荡不安的线条,柔中带刚,瘦劲而有力,它们看上去似乎不胜重负,枝枝下偃,却给人以后总挣扎向上弹起的趋势,体现了画家不安的心境,和画家倔强不求,不附不阿的个性,而那一团团泼墨叶子,狂肆洒脱,墨色斑驳,透露着一股冷逸惨淡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画家内心备份痛苦的感受。
二、色彩
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人们在感知色彩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相对应的心理感受。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便是一种对色彩产生的联想于情感。春天,万物复苏,大自然一片嫩绿,给人一中生机勃勃的气象;秋天落叶缤纷,万物萧条,给人一种悲凉,沧桑的情绪感受。
中国艺术家一向注重情感的抒发,谢赫在其《六法论》中提出的“随类赋彩”一法,表面可理解为根据对象固有色来着色,但是自古及今,中国画的大师及其经典名作的色彩,也并不是简单地以所表现对象的固有色来“赋彩”的。更多的艺术家为了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采用的是“意足而不求颜色似”的绘画观,选用最原始的黑白来代替客观存在中的色彩。
从唐代的青绿、金碧山水,苏东坡的朱竹,到齐白石的红花墨叶,充分体现了“色之来,发乎于性情”的艺术思想。齐白石的红花墨叶,表面上看是齐白石独创的绘画语言,但更深层的是表达了他毒热的审美情趣,更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这些画家的创作完全是以情入画,以趣入胜,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从情感体悟出发,对所表现对象的本色,进行主观提炼、夸张、借以抒发画家的审美情感,成为画家寄托情感的又一手段。
色彩可以传达丰富的情感,画家也通过色彩来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活动,而观赏者也是通过色彩来理解画家的真实的内心感受,达到观赏者与画家的心灵的交流。
三、造型
中国画作品中的造型,往往加入了作者更多的主观情感因素。画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对象,经过头脑加工、提炼,或变形,或夸张,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状态,寄托自己的情意。画家在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花鸟画中,多半也不是所画对象的神,而是画者心中的“神”。如:倪玉林就称自己所画之竹,不管是像芦还是像麻,只是单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逸气。又如,郑板桥的“胸有成竹”,可见画者画的更是胸中之竹了。白石老先生曾经说过“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怎样才是最好的呢?白石老人认为画应该“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怎么样才算是“似与不似之间呢?应该是形不甚似,而神甚似。就拿他画的虾来说,虾的身段像海里的对虾,而又长了一对大钳,像河虾,二者结合,便成了白石老人笔下的虾了,虽不符合客观对象,但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灵动感,更胜却客观对象。它从生活中来,而高于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四、构图
构图是指根据绘画题材和肢体思想的要求,将所表现的对象各个部分加以组织和布局,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的过程,在国画中也被称作“章法”“布局”。画家在考虑画面布局时必然对所描绘对象进行取舍、提炼,从而来传达作画者的内心感受。古人提出画面应“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疏的地方可以让马驰骋,密的地方连风也透不过去,将的便是画面如果安排的太满,不留空白,就贵给人留下一种压抑感。
画家八大山人常常以圆形构图为主,画面结构严谨且奇特,画面常常萧索、荒凉,而且所绘对象常以单个为主,无依无靠,变现了他孤愤、悲痛、陈宇的精神状态;
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全长11.9米,表现连绵的山峦和浩瀚的江水,画家为了体现千里江山的宏伟气势,把一个个不同时空的景物进行重新组织布局,整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其实雄伟的全景图,使观赏者体会到辽阔的空间的效果。
五、结论
绘画艺术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社会、表达思想观念与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通过各种绘画语言,借以展示自我,抒发内心情感和对客观对象的审美认知,向观赏者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情感传达的纽带才是艺术真正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4-21.
[2]傅志强.视觉艺术的含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
[3]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1-10.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