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绘画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绘画上,就可以看到线的使用。从那时起,以线造型就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手法。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春蚕吐丝”、“高估游丝”的线条。由于每个画家的不同自身涵养、个性、气质、情感的不同,从而所运用笔端力量造成的线条也随之多样,古代便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秀骨清象”正是表明这种不同的差异;线条使用的普遍存在,而墨则毫无地位。直至盛唐水墨画融合传统笔法,伴随着文人画的兴盛而逐渐发展。
【关键词】骨法用笔;笔法;线条;笔墨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蒸汽,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南齐谢赫也曾把“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的第二位,他认为笔力与法则。线条的运用,以笔立骨,以墨赋彩,要体现用笔的刚正骨力。因此骨法亦可称之骨气。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笔线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潘天寿在《潘天寿话语》中说:“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苦瓜和尚云:‘画法之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一笔也。即万有之笔,始于一笔。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由此可见,中国画中笔法的重要性。在中国画中,笔下的线条不仅是对轮廓的表现,还包含对质感、阴阳、前后、疏密、情调等的表现,而且还有其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所以张彦远把“形似”、“骨气”、“立意”等绘画上的种种表现归于“用笔”。
一、以线载道,以道为体
“线”是中国绘画用笔所表现的一种造型方法,是中国画中“骨法用笔”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笔墨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画中,线的运用不只是单纯对轮廓的表现,还包含着两层意思。
其一:运笔通过变化而画出来的有笔法的线是对物体的空间感、质感、量感和动态感的表现。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人物画方面有“十八描”;山水方面,有名目繁多的皴法;花鸟方面,有“八法”,“四知”等等。画面的构思也往往都是线条的变化组合的反映,不同的线条变化着不同的感受;粗壮雄浑,带有飞白的线条,能引起苍劲老辣的感觉;行笔流畅,线条多变则能使画面更加丰富。
其二:线条是画家反映在画面上的情感的表现和记录,是画家心境的表现。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真正的画家在进行绘画时,充满着灵感。灵感下的线条既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性思想,亦是唤起与读者共鸣重要羁绊,这便是画家与读者的联系,线条还是每个画家不同个性表现的重要元素。
二、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
“笔墨”是中国绘画的独具特色的技法,历代的作画方法的创作画论中,关于“笔墨”的讨论屡见不鲜。“有笔有墨,才是名家”,画家笔下“墨分五色”,老子也有言“五色令人目盲”,而“记白当黑”的朴素哲学也在笔墨中得到极致体现。笔墨是文人画形式美的核心,随着文人画的兴盛转而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墨”,早在东晋时期开始就一直有许多画家对墨有所尝试,画家顾恺之的《模搨要法》中有着“可令墨色轻而松竹叶浓”。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有“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迵。”传梁元帝《山水松石格》有“笔描而墨精”等说法,同样在黄庭坚《道臻师画墨竹序》里说:“墨竹始于近世,不知其所师承。初吴道子作画,运笔作巻,不加丹青,已极形似。故世之精识博物之士,多藏吴生墨本。”唐、五代的荆浩提到:“水晕墨章,兴吾唐代”这是水墨兴起的最明确的记载了;无论是王维的“破墨山水”,还是张璪、王墨以用墨名世。这个时期,有极多的人对墨进行大胆尝试,对墨的评价也给以了高度评价。唐代随着文人画的兴盛,它把水墨画法融合了传统的笔法逐渐的也发展了起来。
在笔墨关系上,由于先笔后墨的发展过程,由于中国传统用笔的强大影响,绝大多数画家主张以笔为主导,即以笔统墨。张彦远看到水墨技法的神妙效果却又保留态度,认为其时流行的吹云弹雪之法“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明恽向明确的说:“气韵即在笔而不在墨也。”(《玉几山房画外录》)沈宗骞也同此看法,认为:“即笔以求墨,则法有所归,而头头是道;离笔以求墨,则骨之不植,而靡靡成风。……欲求墨者,断断不可离笔以相寻也”。这些观点和说法都是在强调笔的主导作用。
也有重视墨的观点。明人顾凝远就认为“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建立了一个墨先笔后的笔墨观,绘画的一切皆由墨法运用之优略决定。因此,“无墨而无笔,有墨而有笔。”他甚至认为“凡六法之妙,当以运墨先后求之。”(《画引》)这些说法反映了文人画对墨法的充分重视,水墨画法也就随着文人画的兴盛日益突出了。
三、文人画与笔墨及发展
笔以立其形质,助造型,非源生活而不可;墨其淋漓,洒脱豪放,细腻多变,易体现人的个性气质,不受蒙养之灵而难能。文人画家们十分重视书法用线与笔墨造形(型)象构成中的联系。赵孟頫强调作画用线应有所选择,他说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飞白之法所以同于画石,就在于其力度、速度所表现出的硬挺质感与石相似。篆籀用笔凝重、圆转,写竹所用的笔法。
作画固然是笔力,但仍须善用墨,好的用笔纵然能让书画作品产生更好的品质,能让人感受到笔与纸摩擦所产生富有美感的痕迹,在中国画中,笔墨与线条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画作品的优劣。国画之所以重视笔墨造型,其中饱含着情感因素以及自身的形象因素,已经不在是单纯的情感美或形式美可以概括的,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血有肉,且富有生命的活力被艺术家以形式,符号元素有选择的组织进了画面。笔墨有时也体现的是“书画同源”,也是体现一种净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63.
[2]傅慧敏.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解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3.
[3]杨成寅,林文霞.潘天寿画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5.
[4]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43.
[5]﹝北宋﹞黄庭坚.《山谷集》卷十六《道臻师画墨竹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6]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7.
[7]﹝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
[8]林木.论文人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6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