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电话
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 写作指南 > 论文范文 >

浅谈当今电视作品的艺术创作

时间:2016-09-19 09:38来源:www.hexinqk.com 作者:李娇娇 点击: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艺术创作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主要通过阐述文学名著改编现象,分析电视作品《舌尖上的中国》深入探究了新媒体背景下的我国电视艺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艺术与商业性以及雅俗共赏等问题。 【关键词】电视作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艺术创作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文主要通过阐述文学名著改编现象,分析电视作品《舌尖上的中国》深入探究了新媒体背景下的我国电视艺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艺术与商业性以及雅俗共赏等问题。
 
  【关键词】电视作品;艺术创作;雅俗共赏;艺术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形态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作品是符号性的表达,它们在这种符号表达中体现了其含义,但随着各种真人秀节目、纪录片、电视剧、晚会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应接不暇的出现在大小荧幕上,“乱花渐入迷人眼”模式往往会模糊我们的双眼。电视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创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研究的。无论在电视作品的继承与创新还是它们的艺术性与商业性、雅与俗的创作理念上,在面临飞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应该敲响警钟紧随时代步伐。
 
  在面对电视作品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上,陈少峰老师曾经说过,继承与创新需要我们思考。部分传统文化会按照惯性直接眼神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今天所继承的东西也不一定完全可视为好的文化。我们在实际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继承好的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形式上。在我们的创新领域,它不仅比继承更复杂,而且不同的创新领域也存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度问题。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和今天的娱乐创新如何结合,是一个重要的事项,而且在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根与源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应用在电视作品中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当今时代文学名著改编。
 
  面对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首先要明确的是将文学名著银幕活屏幕花不仅是为了使原著适合影视表现手法或今天的艺术欣赏习惯,同时也是为了使影视表现手法更好地表现原著的内容和精神。
 
  在改变过程中必须要遵从忠实原著、忠实于电视剧特有的审美创造规律,洞察历史,发挥优势,高于原著。在改编之初,首先要认真钻研和理解原著,对原著的显著内核和精神风貌把握到位。例如《骆驼祥子》是凌子风导演的一部颇具艺术品位的艺术电影。当时电影公映后好评如潮,主要是称赞影片的人物表演以及浓厚的北京特色,而作家陈建功《伤心花》中主要说道:“电影《骆驼祥子》与小说相比,尽管影片表现了原著的情节人物与北京为但是从影片对原著精神实质的把握与川大角度来讲是失败的。”
 
  创作者忠实于电视剧特有的审美创造规律是名著改编的一大原则,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从文学文体到视觉化的转变,而这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就需要改编者有较强的视听语言运用能力。着眼于名著改编,不仅需要名著的优势,还要依赖对名著的影响语言转化的可能和能力。
 
  能否洞察历史,发挥优势,高于原著在创作过程中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志之一。若只是将文学问题跨媒介的转化为影像文本,只能是一种技术而已,而具备较高的素质的改编者应该将改变建立在一种超越的历史观之上,从中揭示出原著未能发现的历史意蕴和规律。
 
  总之,艺术传播中的作品既不是原来的历史文本,也不是欣赏者欣赏出的作品,它是介乎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物。既要符合第一文本的精神要求,又要符合中介物质的形式特征,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
 
  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模糊性、居间性和非自主性。而艺术管理以及营销过程中始终需要一创新管理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工作,无论是谁负责这个电视作品。在21实际的经济时代,对于宣传已经在国内取得良好口碑的艺术作品,应当思考怎么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对于传媒行业的工作者,需要考虑突破曾经固有的电视作品制作播出模式和以及打破曾经固步自封的格局。电视作品的内容创新和电视作品的营销模式创新需要结合起来。从传统只讲内容鲜有估计营销走向内容制作与宣传营销齐头并进的行列,推动国内的电视节目走出去,借此从单向度的思考走向继承与发展的一体化,都需要传媒人士去探索深的道路,也需要电视节目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扩大文化消费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成果的口号。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就比较高的电视作品。它一头扎进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如数,将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革新气息,深深引起观众的共鸣。它的成功从内部来讲主要在于它的内容上主题的巧妙涵化,将宏大命题微观化处理。没有正面去宣扬中国美食文化的精髓,而是将中国美食文化巧妙地涵化在美食背后的制作过程中,涵化在美食独特的制作工艺上,汉化在平常百姓的日常饮食上,始终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它的视角选择也很独特,一个是采用关系视角,着力点主要放在了人与美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选择平民化的视角,使用现实生活中的真是民众,通过他们的故事显得更加真实,更加感人。通过具象化的故事来表达特殊的情感并且每一个故事之中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国风,洋溢着独特的风格,从多个层次多个侧面将中国的饮食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外部机制上《舌尖》的全媒体思维为它在商业带来了华光异彩。通过播出渠道的扩展,新媒体的助力以及选择好的播出时机为观众带来视觉、味觉、听觉以及情感上得满足。它的民族化坚持、国际化传播、产业化运作成为新时代纪录片的范本。它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挖掘和创作文化精品,来获得世界的认可;它参展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西向全世界的发出中国声音,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形象。通过节目的播出,带动了一系列的旅游项目,甚至有些旅游公司为此专门设定“舌尖上的旅行”,而且节目中的美食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带动起了产业链,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也曾提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不等于精神娱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我国的艺术作品中我们既要讲求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高雅的文化是灵魂深处的诗意栖居,而通俗文化则是符合我们当今消费主义娱乐大众的趋势。所以在创作文艺作品时,一定要讲求雅俗共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雅与俗的关系。我们所谓的雅并不代表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它所要求蕴含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以及面对的审美大众与俗文化并没有完全的断离,而仅仅是定位不同。电视作品的创作者在大数据领航,全媒体营销的新时代,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战略,调和受众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创作出雅俗共赏的节目。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我们当今的电视作品形态大多呈现出大众文化的属性,当我们避开众将所谈的“娱乐至死”的综艺娱乐节目看到中国现在的电视创作现状,难免会为此担忧。包罗万象的电视作品背后其实缺乏更多的内容创新、机制改进以及我们对真正艺术的敬意。
 
  【参考文献】
 
  [1]陈少峰.文化的力量[M].华文出版社出版,2009.
 
  [2]高鑫,周文.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论文投稿1002080872 论文投稿1003158336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论文  
热点论文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8915033935
网站简介 核刊总览 普刊专栏 期刊验证 学术答疑 服务流程 写作指南 支付方式 信用说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投稿辅导 论文投稿 投稿辅导 核心期刊检索 核心投稿辅导等服务,本站刊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10031583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