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我国建立了完备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居民垄断了工资率较高的非农就业机会,可以享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国家利用财政支出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向城市大幅度倾斜。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被认为是“均贫时期”。国民收入的相当部分投入再生产而不是通过倾向个人或群体的分配来进入消费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度采取了向沿海倾斜的政策,对内陆地区影响较大。
从贫困的类型看,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一般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情况,或称“生存贫困”。所谓相对贫困,是指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因此,相对贫困主要是因为贫富不均和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引起的,它属于社会公正的范畴。
贫困人群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紧张的重大根源之一,陷入贫困的人群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的群体,因其贫困,他们在教育、居住、消费、就业等方面得不到与社会其他人群一样的机会,在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机制和其他救济制度给他们以完全有效的辅助之前,他们接受不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也接受不了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他们是社会中的疏离者,而社会中有各种力量促使他们在观念与行为上与社会主流形成对立。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构成了一种巨大的钳制性力量。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必要性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我国目前还处在小康社会的初级发展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始终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人民利益的主要内容是人民享有切实的经济利益,享有广泛的政治利益,享有充分的文化利益。代表人民利益是党的性质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历史实践的主体内容。实践告诉我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善和满足程度越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会越高,反之,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善和满足程度越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的需要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地调整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缺少哪一方面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必须首先消除贫困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性保证
实施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可持续发展是指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世界各国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
环境。
(二)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是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结构性
保证
我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是:着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的质量,稳步增加产量;调整提高第二产业,优化工业结构;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把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机制是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政策保证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