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剧作为我国国粹,有着其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与审美特征,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着无限的艺术元素与思路,为增强民族艺术实践指引了方向。因此,加强对京剧艺术综合美的分析研究,不断发掘与开拓新时代需要的能量元素,进而实现对现代声乐艺术在新时代中的新发展,将有助于我们对京剧美学有一个更加深刻细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京剧;表演艺术;美学特点;传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也不断提高,京剧艺术作为我国国粹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声乐艺术实践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变革。新时期,如何将声乐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形态并能受到各领域的重视,如何将其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得以科学理论化的总结,使其有效发挥审美导向功能,并良好的应用于艺术实践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京剧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其发展历史悠久,在历代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发展下,发展出其特有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并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京剧作为多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体,通过诗歌、歌舞等多种形式与手段,将生活中的人物、场景戏剧化,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并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份背景、情节发展,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其达到易传唱且内涵丰富的艺术效果。京剧作为歌剧中的一种,音乐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其重大的作用,它主要以歌唱的形式贯穿于戏曲之中。京剧也是舞剧,常常采用突出人物形象、烘托气氛的方式来表达戏曲人物情感变化、情节的跌宕起伏,将戏剧形象加以美化。可见,京剧是集诗词、歌剧、舞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丰富多元化的综合有机体,使人物故事形象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达到和谐统一的综合美。京剧以唱、念、坐、打的戏剧表现形式将人物性格特点、剧情缓急与否鲜明的表现出来,且这些动作都基本是在同时进行的,但由于部分戏剧主导的方面不同,所以至少会以其中两种形式为主。例如,传统爱情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中,在表演到祝英台与梁山伯被迫分离时,主要是突出视觉表象,因此,就要在身体动作、眼神交流中表现出空间上的位移,这就要求观众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与精力投入到戏曲表演的观看中。
京剧艺术是多种艺术的有机结合,其音乐形式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二者密切相连,并统一于戏剧的表演之中;美术则是戏剧中人物形象塑造、色彩图案搭配的关键,对整个戏剧的审美水平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舞蹈则包含更多的形式与内容,像独舞、群舞、武打等都包括在内。可见,京剧将诗词歌赋舞等都融入其中,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舞台效果等呈现,也就形成了如今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京剧表演艺术。它使观众既能享受到视觉艺术的画面冲击,也同时能享受到听觉艺术的文化熏陶,这恐怕是其它艺术形式望尘莫及的。
歌曲艺术虽然与京剧表演存在形式、内容上的差异,但基本要求也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根据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思想感情来调整演唱时的音高或曲调,以真正体现出歌曲的含义。一直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多参考西方演唱体系,少有自己的特色,而出现的相关技术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声乐教师较为看重的是学生唱法基础与技术的练习,而并不看重演唱的形体训练,使声乐表演变得单一、孤立,表演者在演唱时呆板拘谨,完全达不到声乐表演的整体水平,失去了其综合性特征。单纯的演唱、观看,这就使表演者与观众没有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当作出科学的调整与完善,要明确声乐表演要包括演唱与表演两个部分,虽然不能完全依靠表演来增强舞台效果,但也要恰当运用,以发挥其辅助作用,为演唱增添色彩与活力。但要切记,表演要适量,且要符合歌曲色彩,复杂繁琐且没有实质意义的凌乱动作反倒会使整个声乐表演主次不分,过于肤浅,有害无益。此时就要借鉴京剧中的基本动作或表演特点,如引、定、开、合、托、错等方面的动作练习,都可以有效将声乐表演的整体水平提高。表演者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基础训练之后,表演能力自然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在声乐表演中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自然而然的做出相应的表演动作,展现出恰到好处的舞台效果,为其演唱增添更多的艺术气息,达到综合性表演的最终目标。
京剧艺术之所以流传至今,且被世人传唱,就是因为其承载着数千年的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典范,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与生活状况,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是我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教科书,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京剧是凝聚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其对艺术的追求、美的发扬都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美,人性之美。因此深入研究京剧综合的美学特点对于探索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良好的继承与发展民族声乐有着深远意义,对现今传统文化意识薄弱的现象也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越来越广泛,多元文化也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使我国民族声乐传承发展并顺利走向国际,被世界范围中的人有所了解与喜爱,就需要牢牢把握传统声乐基础,不断探索真正的传统民族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其有益成分,尤其是从京剧表演艺术中吸取营养,重视其艺术价值,传承民族风韵,并在不断实践与总结中找到我国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郁德明.满目红霞话春秋——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J].老同志之友,2016(08).
[2]李春喜.京剧表演艺术的核心还是人物——以刘子微的表演艺术为例[J].中国戏剧,2013(02).
[3]贺雯.京剧表演艺术中的审美体验[J].大舞台,2012(04).
[4]李锋.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盛藻先生诞辰100周年图片选[J].戏曲艺术,2012(04).
[5]张晴.京剧表演艺术系统研究[J].戏剧文学,2009(12).
[6]黄建平.甘当绿叶映红花只为菊苑吐芬芳——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宝櫆先生诞辰100周年[J].四川戏剧,2008(05).
[7]唐荣安.京剧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J].理论观察,2007(04).
[8]乔嘉瑞.武戏要“四面好看”──记京剧表演艺术家刘奎官[J].中国戏剧,2001(05).
[9]谭秀丽.京剧表演艺术的文化象征之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