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乐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筝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古筝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徐晓林是我国著名的古筝作曲家,其对于古筝音乐的热情非常高,并且也非常熟悉古筝音乐,徐晓林有许多的作品,其大多数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特色一直被传承,其对于整个古筝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创作特点,然后详细探析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对古筝艺术发展形成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徐晓林古筝作品;音乐风格;古筝艺术发展;影响
民族古筝音乐是一种具备典型的异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世界范围内广大民众的喜爱,在世界各个区域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的古筝,其在世界音乐史上一直有较高的地位。目前,古筝的优秀作品非常多,现代的古筝乐曲大多都传承了传统的古筝基础,并借助一些全新的表现形式、全新技巧以及作品内容,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古筝作品。徐晓林作为当代象征性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其借助独属自身的特殊表现形式,在众多的作曲家当中脱引而出,其创作的古筝作品大多都带有一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对此,研究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对于古筝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徐晓林的古筝作品以及创作特点
1、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创作素材
徐晓林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能够保障每一个古筝音乐作品都具备独特的民族性,在民间曲调当中萃取并保留原始的素材。在以前,古筝音乐的派系大多集中在东南、南方以及中原等地区,一般情况下古筝音乐的主要展现形式是当地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风光。相对而言,因为迪南地区的古筝历史文化并不多,导致描述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景观以及自然风光的数量比较少。正好相反,徐晓林的大多数古筝作品的素材选择基本上是来源于西南地区,这也正好填补了古筝作品中缺乏西南地区乐曲的现象。也许在徐晓林看来,西南地区的水险山奇正是促使自然环境具备一种自然、神秘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环境当中,不仅仅对民族乐器以及古筝音乐有丰富的吸引力,其对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有非常强的渲染力。在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当中,《建昌月》便是描述西南地区的古筝作品之一,其描述了一个皓月当空的建昌景色,有着非常明显的西蜀民族音乐风格。建昌也就是四川西部的高原城“西昌”原来的称呼,目前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在古筝作品的描述中,“建昌”的月亮就好似银盘,既圆润还非常色泽,就好比美玉一般,镶嵌在无任何尘埃污染的高原天空中,长期以来,吸引了非常多的诗人为之倾心。在欣赏《建昌月》的古筝作品之后,就好像看见了一幅画、一首诗,并能够明显感受到徐晓林对“建昌”月亮的喜爱,也就间接的渗漏出对蜀乡的爱念。
2、在传统调式音阶上的创作特色
传统的调式音阶主要是指定弦调式音阶,也就是指古筝乐中定弦散音所形成的调式以及音阶。古筝的定弦法主要是依靠定弦音阶所形成的音乐调式对古筝乐曲的韵味、风格以及技巧的表现力、发挥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古筝乐曲的创作手法的应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从古至今,古筝乐的都是借助定弦之下的五声音阶实现乐曲的演奏。五声调式非常和谐并且在长时间内不会形成乏味、枯燥的感受。对此,在西方音乐的影响背景之下,徐晓林在其古筝音乐作品当中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无声定线排列,设计出非传统与传统相结合的独特定弦模式,促使乐曲在调性以及和声上能够得到显著的发挥,从而更好的展现每一首乐曲所想要描述的音乐形象。
例如,徐晓林的《抒情幻想曲》的古筝音乐作品中,其主要是以带变宫音的六声音阶调式作为调式基础,以此来描述古代音乐舞曲的风格追溯感。徐晓林的古筝音乐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不是来源于民间,同样也不是古代曲调的即兴引用,而是古代音乐风格与民间音乐风格的融合,这也是作曲家应当具备的创作能力。徐晓林的定弦见图1。
在音乐当中,想要有效的展现出古筝音乐的思想并塑造相应的饱满的音乐形象,有效的和声以及调性是根本性条件,就好似建筑工程中楼层与地基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和声以及调性是音乐表现的方向稳固根本,其有着独立的特色。徐晓林在创作时将非传统调式当中的和声进行创新并拓展,使用二度叠置、七度和弦以及纯四度琵琶和弦等作为和弦,并摆脱单一的五声调式和声的约束性,这也是促使徐晓林古筝音乐中,和声声音复杂多变、具备强烈对比性、张弛有度、有张有弛的主要因素,其所描述的音乐语境更加多彩、更加丰富。
3、古筝乐曲的结构设计
我国乐曲当中的速度变化和乐曲的结构类型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徐晓林的作品当中,有非常多作品集成了将速度作为基础的这一民间音乐惯有类型习惯。徐晓林作品中《黔中赋》便是典型案例之一,在整个乐曲当中,速度主要有三次变化,并且通过这三次速度的变化促使整个乐曲能够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情感感受。在第一段《琵琶咏》中,这一个段落主要是散板式的段落,这一段落中音乐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古筝对贵州侗族人民在演唱小曲的过程中进行的伴奏乐器侗琵琶影响的模仿;第二个方面是前黔东南水江河流的苗族闽越所具备的典型“拖腔”音调。在第二段《木叶舞》的音调中,其音调比较多,核心音调主要是短小音腔的合成,在音区与节奏上形成一种跳跃感。第三段《黔水唱》是整个音乐的主题,主要是一个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的三连音背景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边是拉宽的节奏感,促使整个主题旋律能够清晰、完整的现象出来;另一边则是跌大幅的声部所形成的,将旋律线条巧妙的隐藏在整个流动过程中。在这一整段音乐当中,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的三连音就好比山中清泉在山谷当中流淌,描述出一幅流水欢愉的环境,这也是一幅富含诗意的音乐。在《黔中赋》当中,为了促使结构能够带动分段小标题,将三段并列成为一个联曲体,这也是徐晓林古筝音乐风格中的一大特色。对于不同段落的结构功能而言,其主要的部分便是古筝乐曲的舞蹈性以及每个小标题乐曲之间的并置对比性,例如《木叶舞》与《黔中赋》的歌唱性,将《琵琶咏》作为引子,将《黔水唱》作为尾声,从而实现一个完整性结构的古筝乐曲。在这样的结构中,不拘泥于西方的专业音乐中固定的曲式标准,其继承了我国传统乐器乐曲段落标题的多段式结构体系。
4、节奏与旋律上的创新设计
(1)节奏与节拍的特殊设计
使用相同的节拍应用在整个古筝乐曲中,以方方正正的对称性节奏进行创作,逐渐无法满足当代作曲家的创作要求。丰富多样化的节奏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标志性。徐晓林正是发现这一特点,同时在深入挖掘节奏在古筝音乐中的优化表现方式以及各种节奏的表现力,最终呈现朱来的节奏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一方面集成民间固定的传统音乐节奏形式,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的对节奏的变化进行自发性的创新,展现出“无规律”、“不对称”的节奏结构形式。例如,《黔中赋》当中便使用了5/8拍与3/4拍的交替,并使用不同拍子以及混合节拍的交替性应用方式,最终实现节拍重音交替性变化效果的目的,从而强化整个音乐的动态感,给听众一种在山野间观看舞蹈时的热闹场面,该舞蹈让整个山间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2)短小旋律的特殊设计
徐晓林在非常多的古筝作品当中都比较喜欢使用简洁的音乐组合,在旋律主题方面,经常使用简短的展现方式。例如,在《山魅》当中的一个快板段落当中,徐晓林使用一个简单的七和弦将其分解成为多个短小的音乐段落,并应用变奏的方式展现相应的音乐表现模式,促使整个音乐片段出现一种时隐时现的感受,从而给听众一种山的神秘感、奇幻感,给听众一种快要看见了又看不见、快要摸到了又摸不到的感受。
5、音乐以及技术方法层面的创新
徐晓林在完成一个正常乐音的基础之上,大胆的创新、改变,挖掘出了非常多的演奏方式,这也是促使我国古筝艺术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促使整个音乐的表现力多样化、更加丰富。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作曲家将敲击音乐有效的融入到古筝音乐当中,促使在琴弦上实现一种有规律可循但是又属于随性而作的拍打方式,借鉴出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与此同时,徐晓林还能够借助古筝琴码的左侧琴弦位置的新音色音响,构建一种相对于常规古筝乐而言非常特殊的音乐效果,这一音乐特色对音色的表现力有非常强的塑造力。在《黔中赋》的快板主体段落中,第一个小高潮是在结尾的位置,其主要是应用了左侧琴弦范围的演奏,使用右手与左手分别在琴码的右侧与左侧进行刮奏,从而形成两种完成无关联的音调,并使其有效的交织在一起,一层面主要是有明显的音高序列音响,另一方面是无音高序列的音响,促使乐曲在表现过程中使整个主题有非常显著的神秘感,从而使整个乐曲富有独特的音乐意境。
二、徐晓林在古筝作品作曲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
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当中,所有的古筝作品与我国的古典民族音乐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大多数在根植于民族音乐基础上,在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作品展现手段,从而实现现代、传统相结合的全面性艺术表现形式。作曲家一直将工作重点着重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当中,其分析的传统音乐主要包含古典传统音乐的乐曲结构、旋律、节奏以及调式等多个方面,这也是促使作曲家的古筝作品大多数都有非常多人喜爱的主要因素。作曲家在古筝乐曲的创作主体以及风格的掌握上,有效的借鉴了地方的曲艺、民歌以及乐中的音乐特色以及风格。
三、徐晓林音乐作品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徐晓林的古筝创作为古筝乐提供了非常多的新鲜活力,这也是促使徐晓林对作曲的技巧以及乐曲的表现形式上进行创作,另辟蹊径的展现。
徐晓林的作品并不是仅仅代表徐晓林个人的创作成就,更多的是展现出近几十年间民族音乐作曲家的创作经验以及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经验。通过对徐晓林古筝作品的分析,并结合符合自身艺术特色的演奏,能够更充分的领会各种古筝作品当中所想要描述的内容以及所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以徐晓林做创作的古筝乐曲为代表的古筝乐,在现代化作曲技巧方法的渗透影响之下,无论是在和声、调式以及旋律的发展手法、节奏还是音色等多方面,都有非常明显并且特征截然不同的传统古筝乐曲形式,每一种形式既能够保留古典特色的古香韵味,还能够融入一部分现代化的作曲创作技术,从而呈现一种全新的艺术个性化风格,并更深层次的展现古筝乐曲的感染力、表现力,并有效的实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促使古筝这一符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音乐艺术能够更长远的发展。通过徐晓林的音乐作品,能够促使我国民族音乐持续稳定的发展,并逐渐得到一种艺术新高度,对于发扬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徐晓林这一辈的民族音乐创作家的所创作的古筝作品是古筝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程,同样也是一笔非常贵重的艺术财富。通过分析徐晓林的古筝乐曲风格,能够基本了解古筝发展的今后态势以及情况:“主要是在传承传统故障乐曲的作曲方式以及弹奏技法基础上,结合西方的现代化作曲技法,并在其他领域当中进行拓展,例如在音乐处理、意境的演绎以及素材的选取等多方面,形成更加符合现代人们对音乐的内在审美观,并促使古筝音乐达到一种全新的高度。”在掌握这一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之后,对于推动古筝艺术可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其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的音乐艺术,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古筝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民间古筝创作必然需要结合民间古筝文化进行创作,借助徐晓林古筝作品中呈现的音乐风格与特色,创作符合我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古筝作品。对于古筝作品而言,体现本土民情与民间古筝文化,是强化民族古筝作品感染力的有力途径之一。感谢徐晓林为表率的民族音乐创作家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做出显著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心心.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刻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5(4):213-125.
[3]李春颖.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50-51.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124-126.
[5]鲍晓媛.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8):132-133.
[7]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1):1001-1002.
[8]陆晶.“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音乐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艺海,2013(8):155-156.
[10]许育燕.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北方音乐,2014(15):94-95.
[11]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7).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