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拟人化”这一概念之上,通过深入探索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当中“拟人化”的涵义,“拟人化”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舞蹈如何体现“拟人化”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优秀的拟人化舞蹈作品的特点,在舞蹈作品中怎样体现“拟人化”。
【关键词】拟人化;舞蹈作品;启示
一、舞蹈拟人化
宗教与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譬如宗教与舞蹈,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曾指出:“美国土著居民的舞蹈,是一种崇拜形态,也是各种宗教庆典期间所行之仪礼的一部分。”关于宗教、图腾类拟人化舞蹈作品在我国非常丰富,例如舞蹈《雀之灵》就是很典型的图腾崇拜的拟人化舞蹈作品,看过《雀之灵》,对其定会铭心刻骨,但同时又会发现,舞中每一个具体造型的夸饰和每一组动态的连续,都并非由动作造型自身的运动趋向来决定,而是以“神”来作为“形”之变异和延展的内在依据。由于“神”在舞中一气呵成,使得《雀之灵》即形象鲜明又格调空灵。杨丽萍为自己的舞蹈定名为《雀之灵》,体现了对作品深刻内涵的追求,举手投足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凌空飞翔”,实际却远远超过了形态的模拟,而是舞者“孔雀”灵与肉的交融、呈现。她那波浪似的手臂,于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
古代人跳舞,除了单纯地表达欢乐之情或悲哀之情外,通常会利用舞蹈这种形式,委婉地披露一些不便直言的愿望或心迹。古人在充分认识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和生命韵律的同时,又对自然赋予了人的生命特征、心理特征甚至道德特征,以人的嬉笑怒骂、善恶忠奸来比拟自然物象,将自然人格化,是自然拥有了人的情感品质。如女子独舞《一片绿叶》编导用绿扇和人体创造了一片漂浮不定的绿叶,赋予“绿叶”人的情感和生命,人和绿叶二者合一,给观众留下管阔的想象空间,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思索。
现实主义题材类拟人化舞蹈作品,则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细腻地加以描写。世界各国的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舞蹈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
舞蹈形象是指运用人体动作创作出一种能反映对象(生活、人物情感等)本质特征的、饱含主题情思、富于美感的飞舞流动的形象。舞蹈形象既是舞蹈美的物质外化和体现,又是人们感知舞蹈美的主要媒介,舞蹈形象是以人体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塑造出饱含着主体情思的具有着客体典型形态的可被人们直接感知的动态形象。
二、拟人化舞蹈作品启示
玛丽·魏格曼说:“舞蹈是表现人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翱翔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艺术的启示,目的在于以较高水平来表达人的内在情绪的意象和譬喻,并要求传达给别人。最重要的,舞蹈要求直接传达而不是转弯抹角。”舞蹈表现的是一种概念(conception),这种概念展示的是感情、情绪和其它主观经验从产生到消失的过程,因而是一种表示主观感情之产生和发展的概念,或是再现我们内心生活的统一性、个别性和复杂性的概念。所说的“内心生活”,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历史发展的内心写照,是他对世界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在通常情况下,这类经验只能被我们模糊地意识到,因为它的组成成分大部分都是不可名状的。不管我们的感受是多么的强烈,我们也很难对一种不可名状的事物赋予一定的形式,理智对它是完全不能操纵的。
拟人化舞蹈作品从题材上来看来源丰富:有来自宗教、图腾类拟人化舞蹈作品,如《雀之灵》、《蚂拐》等;来自中国文学经典及传说类拟人化舞蹈作品,《醒狮》、《白蛇传》等;来自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类拟人化舞蹈作品,《两棵树》、《一片绿叶》等;还有来自现实主义题材类拟人化舞蹈作品,如《无言的战友》、《担鲜藕》等等。诸多类型题材的拟人化舞蹈作品的创作,其实都来自于编导“内心生活”,也就是编导的内心写照,而这种编导之所以选择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进行舞蹈创作,其又是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取向。中国人的屯美,具有一种“象思维”属性,其特点是:以物象的转换和流动为外在的特征而展现出来的思维运动形式,这里的“物象”,不是事物或思维的独立、静态之象,而是思维与事物一体沟通并与整个宇宙互相联系的动态之象。这种思维讲求在“象”的基础上抽译出义理,并且注重对“象”的整体价值观和体语。”我们可将拟人化舞蹈作品《小溪·江河·大海》视为这种思维模式的“物象”化,它表现了中国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而进一步来说,当主体与客体在审美经验中混为一体(即作品的能指与所指;观众与作品、编导),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既是中国人在思维层面中,始终致力维护的核心。如果说拟人化舞蹈作品只是单纯的进行自然的动态的模仿,那么这种拟人化是不成功的,舞蹈的拟人化一定是一种富有独特的情景意义和思想感情的动态形象。如同汉字是从象形起步一样,舞蹈亦是从象形开始的。从出于强烈的功利目的而模拟鸟兽的原始舞蹈和记录帝王武功文德的雅乐舞蹈,到当今舞台上以花鸟虫鱼为题材的一些舞蹈,都是以象为基础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象形的目的显示出阶段性的变化。原始舞蹈的象形,主要是为了适应原始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以求得图腾神的护佑;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舞蹈的象形多在于情趣上的审美追求;越到后来,象形则更多的是为了表现那“形”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董锡玖,朱迎.舞蹈文论研究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9.
[2]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