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唐的繁盛之象,在安史之乱后一去不复返,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士人们忧心忡忡,极易产生兴衰之叹。诗人们睹古迹而生幽情,睹贤哲而生感慨,在这种背景下,中唐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咏史怀古类的骚体作品。本文试将其整理,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中唐;骚体;咏史怀古
安史之乱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场真正的浩劫,唐王朝的顶峰一下子重重地落下来,落花流水春去也,一切曾有的辉煌都已化做梦里云烟。面对日益衰落的国势,士人们忧心忡忡,极易产生兴衰之叹。诗人们睹古迹而生幽情,睹贤哲而生感慨,在这种背景下,中唐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咏史怀古类的骚体作品。
咏史怀古内容的作品大多是描写诗人所登临地曾经有过的著名史实或人物或登临地的景象。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一、大多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怀;二、借古讽今。这类题材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上多运用比兴,是中唐骚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刘长卿在他被贬苏州的时候,写了不少的怀古骚体作品。如《登吴古城歌》“登古城兮思古人,感贤达兮同埃尘。望平原兮寄远目,叹姑苏兮聚麋鹿。黄池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伍员杀身谁不冤,竟看墓树如所言。越王尝胆安可敌,远取石田何所益。一朝空谢会稽人,万古犹伤甬东客。黍离离兮城坡坨,牛羊践兮牧竖歌。野无人兮秋草绿,园为墟兮古木多。白杨萧萧悲故柯,黄雀啾啾争晚禾。荒阡断兮谁重过,孤舟逝兮愁若何。天寒日暮江枫落,叶去辞风水自波。”这篇作品是借古时写今日的一篇作品。全诗格调深沉,充满了对兴亡的感叹和对功名利禄的绝望。“伍员杀身谁不冤,竟看墓树如所言。越王尝胆安可敌,远取石田何所益。一朝空谢会稽人,万古犹伤甬东客。”吴子青当年逃到吴国报了父兄之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吴国,而今又怎么样了呢?如今不也是人去楼空,剩下这“荒阡断兮谁重过,孤舟逝兮愁若何”的一片凄凉之景吗?诗人由古时想今日,古时如此,而今又好到哪里去了呢?安史之乱后苏州不也是一片荒凉之势吗?俨然是历史的重演。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零的落叶,表达出了自己忧愁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类似的触景生情的作品还有皎然的一些作品,皎然,唐代诗僧。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咏史怀古之作。如他《古别离》中写到:
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寂寞千载心,无人见春草。谁堪缄怨者,持此伤怀抱。孤舟畏狂风,一点宿烟岛。望所思兮若何,月荡漾兮空波。云离离兮北断,雁眇眇兮南多。身去兮天畔,心折兮湖岸。春山胡为兮塞路,使我归梦兮撩乱。
这首咏史怀古诗比起其它作家的类似作品显得清雅了许多,但细品之后,也可看出诗中具有浓烈的怀古伤今的意蕴。“太湖三山口,吴王在时道。寂寞千载心,无人见春草。”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春草也爬满了整个古道,郁郁青青,可以说是一片可观赏的景色,但细想之这不也正是萧条无人的写照吗?昔日古道的繁荣已不见,从前的大唐盛世也一去不返,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自己的前程感到迷茫,“孤舟畏狂风,一点宿烟岛”无助与悲伤跃然心上。
李翱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也创作了一些咏史怀古类的骚体。如《拜禹歌》其文曰“自宾阶升,北面立,弗敢叹,弗敢祝,弗敢祈。退,降,复敬。——惟天地之无穷兮,哀生人之常勤。往者吾弗及兮,来者吾弗闻。已而,已而。”这是一篇怀念古代圣人的骚体作品,文章一开头就把诗人对这位圣人的敬仰之情写的淋漓尽致,酣畅淋漓,仿佛自己也生在了那个年代。可现实的惨淡却与古圣人生活的年代形成了强大的反差。纵使诗人一腔热血,却无处挥洒,也只能在“惟天地之无穷兮,哀生人之常勤。往者吾弗及兮,来者吾弗闻。已而,已而。”的无奈中发出一声叹息。
类似的怀念古代圣人的作品还有卢仝的《孟夫子生生亭赋》,其文曰: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畜伏。予小子戆朴,必不能济夫子欲。嗟自惭承夫子而不失予兮,传古道甚分明。予且广孤目遐赍于天壤兮,庶得外尽万物变化之幽情。然后惭愧而来归兮,大息吾躬于夫之亭。
这是作者怀念古圣人孟子的一篇作品。诗中既表达出了诗人对孟子的仰慕与尊敬,也恰到其位的展现了诗人自我惭愧的心里状态。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惨淡之后,本想“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的消极度日,但回想起当年孟子孜孜不倦与迎难而上的精神,使诗人一时间又燃起了努力使国家中兴的热情。可这刚刚燃起的火焰就被“予小子戆朴,必不能济夫子欲”的想法所扑灭了,诗人已经对现实失望到谷底。诗的结尾处“然后惭愧而来归兮,大息吾躬于夫之亭。”诗人在寒冷的冬季凄凉的冷风中,怀着惭愧的心里深深的给孟夫子鞠了一躬,使全诗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战乱之后,昔日繁荣鼎盛一去不返,面对破碎的山河,极易引起兴盛之叹,诗人或睹古迹而生幽情,或睹贤哲而生感慨,皆是缘于对现实的失落和对自身价值的迷茫。
中唐怀古抒情的骚体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多是冷落而凄迷的,其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充满漂泊无助感,对现实少有力挽狂澜的豪情壮志,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身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l.北京:中华书局,1975.
[5]萧华荣.中国诗学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蔡靖泉.楚文学史[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7]许结,郭维森.中国辞赋发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10]郭建勋.汉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