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五七言》在作者和主题上历来均有争议。此诗应为李白根据义净首创的“宝塔诗”所作,作者为李白无疑;此诗应是李白以女子口吻表达内心精神苦闷的游戏之作。
【关键词】李白;三五七言诗;一三五七九言诗;游戏之作
今本《李太白全集》中收有一首杂言诗名为《三五七言》,其诗曰: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一、作者争议
《三五七言》一诗其作者为谁,历来存在争议。韦縠编选的《才调集》、宁王朱权的《诗谱》将此诗归为无名氏所作。刘浏认为此诗为杂言体,李白善古体,在《李太白全集》中无独创新体者,当为他人所作,由伶妓误为李白诗。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有三五七言。”自注曰:“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此时此夜难为情。’”以为郑氏首创此诗。
事实上,由于在宋本《李太白集》就载有此诗,因而多数学者依然持此诗为李白所作: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秋风清’云云,见《李白集》,当是李作。”杨齐贤就有“古无此体,自太白始”;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沧浪诗话》以此诗为隋郑世翼之诗,《臞仙诗谱》以此篇为无名氏作,俱误。”
由于并无证据可以反驳此诗为李白、郑世翼所作,故将此诗归入无名氏所作当不妥。而胡震亨在《唐音癸籖》:“三五七言诗始郑世翼,李白继作。”调和了后两者的观点。郑世翼其人,《旧唐书·文苑传》载:“郑州荥阳人也……文集多遗失,撰《交游传》,颇行于时。”现仅存郑世翼的诗词共有五首,收录于《全唐诗》当中。李德辉根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记载“《郑世翼集》八卷”,以为在唐宋之间其文集依旧流传。此诗首创于隋郑世翼,而李白是根据郑诗拟作,由于郑世翼无名,而李白却有大名,加上李诗原句也和郑作雷同,因此才有一诗二属的现象。而严羽以为是郑作,可能是因为在民间传抄过程中发生讹误,张冠李戴窜入了郑集之中。
然而,在唐初僧人义净作有一首杂言体诗,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根据其格式又名为《一三五七九言》诗,此诗曾被误以为是隋代释慧英所作,而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载,应是义净无疑。该诗如下: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遇,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此诗格式上与《三五七言》颇为相似,只是相比之下李诗少了开头的“一言”与结尾的“九言”。赵翼《陔余丛考》卷二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此时此夜难为情。’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李白、徐长卿等人诗中的格式,实则均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而义净的《一三五七九言》为创格无疑。由于郑世翼留下作品已经多有散失,现有材料也无法完全佐证“三五七言”这种格式为他所首创,所以李白的《三五七言》诗是以义净的诗为参考所作似更为合理。
二、该诗的主题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此诗的主题也有不同的说法。从诗本身而言,以三、四、五、七字相间,形式自由,句式错落,由秋风、秋月深入到落叶、寒鸦,景色从上往下变化,最后由景及人,抒发出此夜相思之苦。朱谏解释到:“此思人之诗也。不知所思者何人耳。秋景凄清,最为感人。于此思人,故尤切也。”只从字句来看,似乎可以将此诗看作是抒发感情之作,《李诗直解》将此诗归为“闺怨”诗当中。
事实上,此诗也可能只是李白模仿女子相思口吻所作,未必有实指。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在分类诗歌类型的时候,将此诗归入杂咏,而并无放入闺情之中。故从这一点看,就可生出了对《秋风词》主题的其它解读如下。清代《唐宋诗醇》则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因对家人或故友的思念而作。安旗此诗写作时间放在至德元年。至德元年是唐肃宗时期,当时发生永王之乱,李白被牵涉其中被捕入狱,故也可理解为李白借闺怨口吻写怀才不遇,以相思暗喻对政途的期望。然而,安旗所确定此诗的年代不知何据。
本诗题目不以诗歌的主题而命名,而命名为《三五七言》。可知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是重视诗歌的格式特征,即“三三五五七七”这样一种的格式,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李白的这首诗,颇有词的特点,同时又带有乐府民歌的韵味。詹锳以为“此体在诗词之间,其意绪颇与《菩萨蛮》、《忆秦娥》相类,因系一处”。谢冰心根据杨齐贤的“古无此体”观点进一步阐发,认为《三五七言》标志着盛唐诗体发展的最后阶段,又恰恰是新兴词体正在起步的阶段,它既是最后的诗又是最早的词。《钦定词谱》卷二录此诗,题目写为《秋风清》,注到:“一名《秋风引》。寇准词名《江南春》,刘长卿仄韵词名《新安路》。此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其平仄不拘。”该诗带有浓厚的节奏感和韵律特征,乃至后人根据此诗专门谱曲。
王昆吾将《三五七言》诗以及义净的《在西国怀王舍城》归入唱和诗当中。至于《在西国怀王舍城》根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载,是义净与无行二人在登山怀旧之时所写的唱和之作,作为最早的一首宝塔诗,代表一种新的诗体开端和新的酬谢唱和方式。故吉文斌先生据此推断,此诗也可能是唱和之诗。在《李诗选注》严评本中载明人批此诗曰:“亦是戏作,不足云体,然却自然流快可喜。”从此诗浓厚的乐律特征和李白创作此诗重于格式来看,即使非唱和之诗,也应为游戏之作,其所表达的感情只能暂从李白以女子口吻表达内心精神苦闷。
李白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在前人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和才华,创作出这首独具一格的“宝塔诗”,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
[2]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巴蜀书社,2000.
[3]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4]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M].凤凰出版社出版,2015.
[5]戴伟华.义净诗二首探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李德辉.李白《三五七言》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2).
[7]吉文斌.试论李白《三五七言》的创作机制与体式特征[J].名作欣赏,2010(5).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