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我们查找了安徽省历年的洪涝灾害损失情况的资料,由风险分布图总结了以下结论:洪涝灾害重灾区重要分布于淮北平原以及极少部分皖中地带,而江南区域大都是轻灾区和软轻灾区。其实,在看待这个结论时,要联系这些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我们都知道,南方虽然年平均降水量较北方高一些,但由于其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和茶叶等这些需水量大的作物为主,因此,南方地区的灾害等级比较低一些,这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洪涝灾害等级时,不能仅从降水量单一因素分析,要结合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求一个加权平均数。根据洪灾区域分布这一特征,我们就可以把安徽省划分为几个区域,从而,对种植业保险政策做出更加合理的区划。
(二)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我们参考了《气象干旱等级》中干旱的分级标准,它将干旱划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以及特旱五个等级,且据此划分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主要是根据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五个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得出的。但就本次调查来看,由于这种方法计算量过于复杂,我们在进行干旱等级分析时,可以采取对一段时期内降水量低于某个值时的天数进行加总求平均,把干旱总天数作为划分因素,进而根据不同的干旱总天数,形成几条干旱风险等水平线,在同一干旱等水平线上的区域的风险等级相同。据此就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区域性划分。根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干旱程度是呈现由北到南逐步递减的态势,南北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尤为突出,通常重灾区主要分布于皖北地区,而皖南主要为轻灾区,从安徽省历年的重大旱灾的重灾区分布情况我们能更好的看出这种差异情况。以2008年安徽省特大干旱为例,主要干旱区分布在淮北、阜阳、蚌埠以及亳州四市。其中皖北农业大市阜阳市累计降雨量9mm,各种农作物损失严重,小麦的受旱程度之深、面积之广,历年罕见,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遭受重大损失。而与此相对的南方地区受灾面积就相对较少,损失也相对较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南北地理环境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以长江作为分界线的南北种植业由于环境的不同有很明显的区域分划。各地区风险程度的不同对于种植业区域性划分的推广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就可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区域型保险政策,从而更好地保障种植户的切身利益。
三、种植业保险区域性划分的对策
(一)推行种植业保险费率区域化
在各类保险中,费率的大小都是以风险的大小以及保险标的种类确定的,不同的风险程度就对应于不同的保险费率。因此在种植业保险区划中,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费率标准,从而实现保险的区域性划分。第一,根据风险分布不同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上面对安徽省洪涝与干旱灾害的分析,可以把灾情等级的分布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各区域中风险等级相似,据此制定费率。如以洪涝灾害为例,就可以把全省划分为三个区域:皖北、皖中和皖南。皖北地区由于其风险等级较高,就可以制定高费率,而皖南就相对较低的费率。第二,根据农作物分布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安徽省种植业种类也是存在区域性差异的,皖北地区以大豆、小麦等作物为主,皖南则以稻谷、茶叶为主,这就为区域划分提供了先天条件。不同作物对风险灾害的反应不同,以水稻和小麦为例,这两种作物在相同的干旱等级下损失大小就存在差异,水稻的损失就明显高于小麦。因此在制定费率时考虑到种植物种类的差异,对于不同风险下不同的作物制定不同的费率是必要的。当然,由于农业保险本身扶持农业发展的性质,这里的“高费率”就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概念。其根本作用还是在损失补偿中实现一个均衡,从而实现对重灾多补,轻灾相对少补的目的。
(二)推行种植业保险政策区域化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