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斯蒂芬·霍金以标准美音从电脑发声器中脱“口”说出“Great,anotherfainter”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位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竟如此调侃在他面前因羞愧而晕倒的谢尔顿。同样,斯蒂夫·伍兹尼亚克这位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和谢尔顿调侃着乔布斯的着装,并因自己在粉丝眼中比乔布斯排名高而沾沾自喜,最后评价谢尔顿的那个单词“Nerd”(书呆子)也让观众们忍俊不禁。除了这些“本色”出演的科学家,剧中的其他影视剧演员的客串更让观众出乎意料,其中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星际迷航》里饰演代理少尉韦斯利的威尔·惠顿。从2007年至今,他一直游走于《生活大爆炸》六个季之间并饰演自己,但却以一个为了赢得游戏而不择手段、经常调侃谢尔顿的形象出现。谢尔顿因他早年没参加《星际迷航》年度大会非常失望并把他列入了“永远的敌人”名单。此外,在Stuart漫画店举办的“卡亚神秘勇士”卡牌比赛上,威尔凭借自己高超的演技和谎言骗得谢尔顿出错牌而最终赢得冠军,当然也彻底得罪了他的粉丝们和谢尔顿;为了赢得和天才科学家们的保龄球比赛,他又给佩妮洗脑让她心烦意乱退出比赛,致使谢尔顿等人输掉比赛接受惩罚。威尔·惠顿的形象与当年《星际迷航》中拥有着图片记忆能力的韦斯利截然不同,并且他和现实中那些喜欢调侃书呆子的人十分相似,这种反差与真实感也成功地吸引了很多观众。这种夸张、嘲弄、荒唐、可笑的后现代表现手法以及名人效应从各个方面推动了《生活大爆炸》的走红。
编剧除了靠明星的名人效应抓住很多年轻人偶像崇拜的心理之外,还把大量的漫画、电影和游戏元素融入了《生活大爆炸》中,并通过后现代戏仿的手法将原作中的元素放置在一个独特的剧情中加以诠释,其所产生的落差,甚至是反面效果更是让年轻人爱不释手。像是佩妮的网络游戏上瘾症,经典电影台词的错用,主角们身着漫画英雄服饰做的出格事情,这些当代年轻人身边不断发生的事情让他们感觉到《生活大爆炸》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宿舍、家庭中,让他们更加追捧这部电视剧。
三、后现代之拼贴
拼贴最早来源于毕加索的艺术手段探索,而collage一词也是源自法语“collor”,即粘贴的意思。拼贴可谓是后现代主义标榜的文化去中心化的重要手段,作为德里达解构主义三大手段之一的拼贴最大限度上达到了后现代影视制作手法所追求的深层结构的拆解、意义的不确定乃至消失、无深度平面、人物的符号化、反讽的叙述等。它是“一种关于观念或意识的自由流动的、由碎片构成的、互不相干的大杂烩式的拼凑物。它包容了诸如新与旧之类的对应环节。它否认整齐性、条理性和对称性;它以矛盾和混乱而沾沾自喜”。
在当今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中,宏大叙事手法已不再受到广泛关注,而像《生活大爆炸》这般有主线串联的独立故事短剧则更受青睐。短剧集要求编剧最大限度地将时下流行元素融入每一集中,让故事丰满、吸引人却又不失主线。因此,能最大限度包容各种不相干元素的拼贴就成了许多电视剧的座上宾。《生活大爆炸》最不缺少的恐怕就是拼贴了:《星际迷航》《终结者》中演员的客串表演为该剧本身抓住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观众;剧中主角们对于电子游戏的热爱更是让许多年轻人感同身受;剧中各位天才宅男对动漫的追捧更是令无数宅男宅女倾倒,等等。各种元素都被巧妙地融入剧情中,仿佛年轻人的日记一样,除了文字还有适时出现的替代文字的贴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复制’性质及其机遇性,一方面并不要求人们费尽心思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复制的高节奏和商效率也加强和促进了‘光看不想’的倾向。”这种多文化元素并存且快餐文化似的“一看就懂”让它更容易为各个层次的观众所接受。除了基本现代情景喜剧能吸引到的观众以外,《生活大爆炸》还有着它吸引年轻观众的独到之处。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大爆炸》的年青粉丝来说,各种时下最为流行的科学知识,尤其是物理学知识才是最为吸引他们的元素。本剧的科学顾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和天文学教授大卫·萨尔兹堡负责保证剧中所有与科学相关的对话,题板上花花绿绿的数学公式,各种实验室的设施等都不能出纰漏。也正因为如此,大爆炸理论、弦理论、多普勒效应、德雷克方程(绿岸公式)、实验物理学、柯伊伯带、大型强子对撞机、磁单极子、平行宇宙理论、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奇点等严谨的科学理论被巧妙地拼贴在了一起。但是《生活大爆炸》却一点儿也不像科普剧那般索然无味,因为大部分知识都出现在“谢尔顿时刻”。就仿佛是观众们在读一本校园言情小说,却发现其中一些词语,如“失恋”被撕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词典里关于这个词语的极为理性的科学解释,当然,也是从字典上撕下来直接补在了这里。于是,《生活大爆炸》就像是用科学打满了补丁的小说,作者用纯理性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各种感性的词语,引人入胜却又不失严谨,让人们在欢笑声中不断接触着科学知识。在一个如此宣扬正能量的社会,我们又怎么可能拒绝它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电视喜剧呢?
其实,《生活大爆炸》中拼贴手法运用最为明显的还是该剧插曲的小视频。这段仅仅16秒钟的视频快速闪过了至少105张图片,并且每张都和世界发展息息相关。从细胞有丝分裂到火箭升天,从车轮的发明到芯片的诞生,这种把拼贴艺术手段从平面艺术转接到影视艺术上的方式直接诠释了大爆炸理论的发展,信息如同宇宙爆炸般迅速释放出来,并且视觉冲击效果强,极具后现代表现风格,深受崇尚快节奏的年轻人的青睐。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后现代主义(或者至少在界定后现代主义时)最常用的一个术语——某种不折不扣的‘杂交性’(hybridity)。后现代主义并不是用某种单独的样式来定义的,而是在一种令人眩晕的多样性中,集聚了许多种风格、类型和程式,无论雅俗,让它们彼此冲撞,并最终将它们包容在一起。”《生活大爆炸》中出现的科学、漫画、影视、游戏、宗教、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时下流行元素格外混杂,但是最终它们却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杂糅在一起。这部美剧通过戏仿、拼贴等艺术手段,构建了其独特的后现代影像。它整体表现出来的反权威与提倡自由和差异性也在相当程度上吸引了年轻人。对于认为自己长期受应试教育压迫的年轻人,这种氛围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继而更容易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反权威性。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