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是中国画的生存法则 中国画之所以能从遥远的古代流传与发展至今,都是因为中国的画家先辈们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比如扬州八怪是对元明绘画的反继承,梁楷的没骨泼墨是对重线描和送花院密细风的逆继承。20世纪初,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开始倡导写实主义,将西画素描造型技法融入了水墨人物画中,将现代的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画家刘培军更是将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和西洋得塑型方法完美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海南画派,让中国画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二)中国画的创新途径 中国画的创新不是说说而已,必须要有可行之道和可行之法。当代的中国画的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第一方面是在中国画中加入西方元素,对中国画进行改良,可以将西方的写实主义或者现代主义应用融入到中国画的画法中。另一方面,就是不吸收或者融入外来的绘画风格或者技法,坚守中国文化传统,从传统中找到自我提升和自我创新的途径,就是在继承中创新,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原创。这两个方面分别体现出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性就是用一个民族自己创造的文化来进行创新发展,使之融入传统文化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时代性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保持原有民族文化根本的基础上不断的融入和借鉴外来文化。 (三) 寻找中国画的创新点 把握了中国画创新的方向后,就应该具体去寻找该方向的中国画的创新点。在把握时代性的创新道路上,代表性的画家有:陈之佛,把东西方的装饰性色彩进行融合,巧妙地用于工笔花鸟画中;张大千,晚年的泼彩画是通过以不改变中国画的传统神韵为前提,去借鉴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元素;当代画家刘培军将中国画的造型与笔墨和西洋得塑型方法完美糅合在一起,运用在人物画的造型中去。他们都在中国画的中西融合的创新上,开辟了新纪元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把握民族性的创新道路上,代表性的画家仍然以当代画家刘培军,他的人物画在画面形式上坚持传统审美的基本核心不改变,即中国人的美丑关不变,并注重以基本笔墨为底线来进行研究创作,在画面意境及人物的反应上,他避开展示社会负面情绪,而把思维聚焦在生活中纯真唯美的东西,从意念化的角度寻找发现生活美的瞬间,呈现出一种真切的人文关怀,作品自成一派、别具一格,所表达情感具有浓厚的海南情结,形成了海南画派风格,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刘培军在创新的两个方面都找到了自己特色的创新点,为中国画的传承和创新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在文化多元性的当下,如何继承和创新中国画是对我们的巨大考验与挑战,我们应该把握传统文化,关注时代发展,关注日常生活,不惧挑战,迎难而上,为中国画的发展坚持,找到国画的发展方向,寻好创新点,敢于开拓,敢于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找到新出口。 【参考文献】 [1]应一平.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10). [2]梁云彬.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02).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