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诊断正确率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见下表1所示,由表可知:研究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90.6%(29/32);参照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为34.4%(11/32)。组间诊断正确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经颅多普勒检查表现分析
①血流速度的改变:经检查显示有1例血流速度正常,所占比重为3.1%;23例血流速度加快,所占比重为71.9%,其中4例PCA,14例VA,15例ACA,15例BA,19例MCA;2例血流速度减缓,所占比重为6.3%;6例血流速度不对称,所占比重为18.8%,其中有1例VA,1例PCA,2例ACA,3例MCA。②PI、RI的改变:检查发现其中有30例PI、RI正常,所占比重为93.8%,2例升高,所占比重为6.3%。③TCD频谱图像改变:频谱图像异常者3例,所占比重为9.4%,29例正常,所占比重为90.6%。主要表现血流速度异常:血流速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及血流速度的两侧不对称。
2.3脑电图检查表现分析
对32例血管性头痛患者实施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其脑电图并不存在特异性;而经检查其中有11例为异常,8例为轻度异常,3例为中度异常。轻度异常的脑电图背景一般是∝波,短程或散在存在,5~7Hz低中幅θ波与θ活动。一些血管性头痛者在病变期会发生∝波数量变少的情况,减少量大约在30%~50%之间,波幅下降的发生位置和经颅多普勒检查所显示的病变部位相一致。中度异常者的脑电图显示为:出现大量的低~中幅θ波,且呈阵发性态势。
3讨论
血管性头痛是因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继而致使颅内外血管的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出现掌握,从而所引起的一种以头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5]。它包括偏头痛型及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常与人的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脑血管头痛发作时,血液内的一些成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5-羟色胺浓度降低,缓激肽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提升,副交感神经紊乱,进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与收缩,从而造成血液流动速度出现减缓、加速或不对称等情况,同时还合并血管杂音,脑血流量发生变化,最终诱发脑组织功能异常[6]。因血管性头痛的临床主要特征为剧烈疼痛,所以若患有此病,需及时予以诊断与治疗,否者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虽然当前对此病的治疗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因为此病的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影响了此病的治疗效果[7]。所以,强化对血管性头痛诊断手段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该研究中,采取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对血管性头痛进行检查与诊断,结果发现,采取经颅多普勒检查的研究组患者,其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实施脑电图检查的参照组患者,即90.6%>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结果与付蓉[8]的研究结论相近,在其研究中采取TCD检查的一组患者,其准确率高达93.3%,而采取EEG检查的一组患者,准确率为33.3%。除此之外,笔者还对经颅多普勒检查的图像进行了分析,发现大部分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血流速度存在异常情况,如血流速度加快、减缓或者不对称[9]。其中,血流速度加快可能是因血管收缩诱发痉挛,继而所造成的,该研究中有23例患者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减缓是因颅内动脉收缩,脑局部血流量减少,颅外动脉扩张等造成的[10]。血流速度不对称,是因为脑血管机能紊乱,使得脑血流量的控制缺乏稳定性,继而所造成的[11]。该研究中有2例血流速度减缓,6例血流速度不对称。由此可从经颅多普勒角度证明血管性头痛病人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经检查发现:血管性头痛患者的PI、RI(6.3%)与TCD频谱图像的异常率(9.4%)较低。在段勇[12]的研究中,同样也发现患者TCD频谱图像和PI、RI的异常情况较少,即TCD频谱图像无异常率为91.9%,异常率为8.1%;而PI与RI正常率为95%,升高率为5%。而通过对脑电图检查的分析发现,血管性头痛患者的脑电图变化并存在特异性,且大部分患者的脑电图为正常,仅有少部分存在异常。而当患者的脑电图发生异常时,就意味着大脑功能处在异常不稳定状态下。
综上所述,采取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血管性头痛,能较好的反映出此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继而为此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除此之外,该检查方式操作简单,且无创、无痛,因此,可将其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血管性头痛诊断手段。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