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历史上的“经世致用”、“功利主义”价值观,属于传统的社会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服务于社会和发展,服务于家庭和个人的现实利益,裹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是国家主义、经济主义,忽略个人的个性和创造力[12]。这种导向仅仅重视了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其内部价值。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教育价值观的主流精神已从单纯关注知识、能力等转向对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注,时代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教育价值观[13]。这一教育价值观的确立,对于职业教育把握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协调创造了机会。 至此,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确立,逐渐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成为变革社会中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支撑。并因此构建和生成具有实践特征的职业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恢复教育本有的文化批判性和生活性,进而激发内在的价值关怀和意义,获得体验、认同乃至信念、信仰。 (二)规范功能 价值观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且必须做,也明确什么不能做、什么禁止做。我国的高职教育创立和发展的时间短,自身发展还不够完善,内涵外延均欠丰富,政策定位还不够确定。亟需职业教育价值观提供根据、规则、标准和模式,通过系统化、具体化以及日常化,来规定和约束主体的行为和活动方式,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哈贝马斯指出,不同利益主体在遵从一定的互相认同的规范的同时,通过交往、对话、商谈、达成合作与协调、寻求共存、互利发展的心理趋向、认知架构与行动取向。“理解”是构成人类交往的“交往主体性”的核心要素[14]。 职业教育作为开放的教育形式,具有多个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价值观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交往价值,明确权利和义务等,防止和化解各主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冲突,进而使利益相关者围绕职业教达成基本共识和追求的理想,达到规范和维持职业教育秩序的目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其办学模式,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的知识结构的不断补充、自我转换机制,构建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避免办学思想的简单化和功利化,有助于合理形成办学思想、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动力功能 人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最原初的动力之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教育生活与实践的基本内容,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价值观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促使主体确立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激发主体的情感、意志以及各种潜在的能力,驱动主体发起实践和认识活动。 宏观结构上看,秉持“大职业教育观”,按照社会整体利益来自觉调整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调和职业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价值取向偏差,避免短视和趋利效应。为所处时代创造出更具有根本性、能引导好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把教育改造得更有助于人的发展,符合教育进步的方向。 微观结构上看,伴随着个体的成长,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倡导下,追求从最低端到最高端的个体需求,满足个体的生存、归属和生成的需求,从“职业工具人”转为“现时生活人”,实现个体的技术成长与精神成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此外,终身学习素养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必须提升个体的职业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12]陈云涛.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3):90-93. [2]易兰华.高职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内涵及特种研究[J].职教论坛,2005(31):17. [3][4][7]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9;28;38-46. [5]张曙光.价值的哲学思考:价值及其超越[J].新华文摘,2002(1):37. [6]翟振明.价值理性的恢复[J].哲学研究,2002(5):16. [8]贾英健.核心价值观及其功能[N].光明日报,2007-10-23. [9]王玲,孙荟.职业教育特性的价值观分析[J].职教论坛,2009(19):14. [10]吴沁芳.社会分层与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9(2):120. [11][13]刘旭东.预设与构建——教育价值观演进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3-7. [1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实践[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