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习单,带着疑问来阅读。目前,很多老师尝试用导学案或者助学案,教师设计预案,将知识点和重难点设置成填空、操作、问答等形式,学生沿着教师设定好的路径前行。这种预习方式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但是也弱化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新鲜感和个性化。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讲课的切入点应该是学生最想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这种认识的引领下,设计了新的预习方式——“预习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搜集有关知识点的认知,写出“我知道了”“我的问题”两大版块,这是为课堂精彩的分享做前期的准备。“我知道了”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自由捕捉知识的来源、对知识的理解、知识间联系的分析,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做出自己的解读和理解。 学生非常喜欢这个开放性的预习作业,没有束缚,一切从兴趣点出发,只要有细致的分析、丰富的信息、有条理的梳理,就能完成一份独特的预习作业,如果想要得到更多,就要思考得够深、够广、够特别。 此外,“我的问题”部分也是体现思考深度的一个指标,好的问题是深入思考的结晶,很多问题都是学生鲜活的个性和独特视角的体现。比如:在《观察物体》的预习中,学生就提出了很多疑问。 为什么不用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来观察物体呢? 为什么一定要从3个方向来观察,4个方向是不是看得更准确? 从一个方向观察物体为什么不能确定形状? 从上面看物体能推出什么?从正面看能推出什么? 有的从两个方向看就能确定物体的形状,为什么要一定从三个方向呢? 观察物体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有没有更简便的观察方法? 这种观察物体的方法对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吗? 斜着看又怎样确定物体的形状呢? 这是学生在自己阅读教材之后提出的困惑,不难看出都涉及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没有限于从3个方向可以看到什么,而是对为什么要从3个不同方向来观察的缘由进行探究,这就是可贵的求知欲,提出一个好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我们给予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发现每个孩子眼中都有不同的知识表情,认识的程度就在问题中显现。预习单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独立空间,每个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对知识进行探究,允许各种好奇和联想,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研究性、思考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沙龙课,带着思考进课堂。有了前期具有个性的“预习单”,接下来同学们最盼望的就是能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分享给他人,所以设置了新的课型——“沙龙课”。在一节课的开始,在小组内先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筛选不雷同的发现和问题在全班交流,全班分小组抢这个发言的机会,都争取最先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有的小组全体组员一起到黑板上边验算边讲解,有的小组注重细节,操作演示自己的发现,有的则是引经据典式的论述,还有的专门补充别人观点的不足……方法多样、不同的视角、个性的语言,随着讨论的进展,思维越来越聚焦,知识的全貌逐渐清晰起来。而到了提问环节,更引发大家的侧耳倾听,看谁能想到独特的问题,还在想自己能帮助别人解决哪个问题。 沙龙课的最大优势不在于对还是错,而在于分享思考、自由论述,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想象和搜索链接。这种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换来的是更有价值的探究精神和思辨习惯。 比如:小数除以一个不为0的小数为什么不一定比它本身小,这是一个不太好解释的知识点,在教学时,小W就胸有成竹地给大家讲解了六年级分数除法的思考方法。他认为,小数就是分数,当除以一个小于1的小数,比如除以0.3,就是乘它的倒数,乘三分之十,就是3倍多,所以商比被除数大。这一番言论让五年级的同学目瞪口呆,似懂非懂但是佩服万分,在全班的掌声中,小W收获了思维超前的快乐,从此之后探究的欲望被唤醒。妈妈说孩子就像着了魔一样,买了好多数学课外书,每次预习都搜罗很多知识,就想带给大家新的信息。 有的学生很喜欢搜集数学史料和思想方法。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笔者专门给大家讲科学家笛卡尔怎样由蜘蛛网而联想到数对的故事,让大家经历了一次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还搜集方程的来源,又让全班了解到古代数学家撰写《九章算术》的魅力。 沙龙课让更多的孩子对知识的解读跳出课本,用自己具有个性的语言来解读。比如学习小数乘法中,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小数乘法的计算,就是先“无视”小数点的存在,算完后再点小数点,就像我们计算钱数时,先不看元,化成角来算一样,算完后再点小数点。我们不禁要为这样的孩子点赞,他们用自己鲜活的语言来对知识进行不一样的解读。 我们发现,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宽阔的平台、一个自由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时,他们的语言系统就自然打开了。这样的课堂中因为有了这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众多的的差异才变成了论坛,产生了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鲜活生命,犹如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 在沙龙课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发众多的课型,如梳理课、自主讲题课、拓展提升课等,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比如讲题课,习题由小组分配承包,要求学生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出不同,在“实战演习”中培养个体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 3. 改变评价机制,多元化让个性绽放 当下,评价只限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只停留在考试成绩,这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也阻碍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评价决不能只有一把尺子,它的主要功效是激发和唤醒。只有捕捉到学生身上的细微闪光点,关注到孩子的多面性,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点,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材。在教学中,以小组为阵地,将个人的表现纳入小组评价体系中,设置多项细致的评价内容。比如预习单的思考程度、课堂互动的发言水平、独特观点的展示、作业质量、书写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人的情况,课堂的人气指数等,每堂课后小组都要汇总各方面的总得分、一个月要汇总小组在集体中的位置,对合作突出的小组予以奖励,对小组合作中贡献最大、进步最大的同学给予奖励。 |
核心期刊网(www.hexinqk.com)秉承“诚以为基,信以为本”的宗旨,为广大学者老师提供投稿辅导、写作指导、核心期刊推荐等服务。 核心期刊网专业期刊发表机构,为学术研究工作者解决北大核心、CSSCI核心、统计源核心、EI核心等投稿辅导咨询与写作指导的问题。 投稿辅导咨询电话:18915033935 投稿辅导客服QQ: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1003158336@qq.com |